6000万尾鱼苗凭空消失,世上真的存在“水怪”吗?云南60岁老汉孤注一掷真的要全部打水漂了吗? 2009年的五月,澜沧江小湾水库上,两艘渔船并排航行,中间撒下一张大网准备打捞。天气晴朗,水面平静,何杰秋站在岸边,期待着能看到自己投入的鱼苗有多少已经长大。 突然,水面剧烈翻滚,两艘船猛烈震动,船上的渔民险些摔入水中。船与船之间的渔网像是被什么巨大的东西拽住了,随后一声巨响,水花四溅,只见一个模糊的黑影在水下快速游走。当渔民们回到岸边,检查被拉上来的渔网时,发现网的中间竟然出现了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大洞! "水怪!一定是水怪!"当地的渔民议论纷纷,"你投下去的那么多鱼苗,都成了水怪的美餐!" 何杰秋站在岸边,望着平静下来的江面,眉头紧锁。三千多万投资,六千万尾鱼苗,如今竟然一条都捞不上来,这让他如何向公司的股东和员工交代? 回想起2008年的决定,何杰秋内心依然坚定。当时云南省农业厅发布招商引资消息,打算在澜沧江小湾水库发展渔业。这个面积达193平方公里的水库,水质优良,底部藻类和浮游生物丰富,简直是天然的"风水宝地"。 但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何总,您是做钢铁生意的,对养鱼一窍不通,这水库太大了,投资风险太高!"公司的管理层集体反对。 "人家专业养殖户都不敢碰的项目,你一个外行人敢投这么多钱?"何杰秋的姐姐更是气得摔门而去。 面对质疑,何杰秋拍桌子坚决表态:"反对的意见就不要再提了,这个项目我当了内裤,我也是要做的!我宁愿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何杰秋花了1300多万买下了鱼苗,甚至跑到临近省份继续购买,因为云南省的鱼苗已经被他买光了。又投入1700多万购置捕捞设备和船只,总计投资近3000万元。 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从2009年到2012年,整整三年时间,何杰秋组织了无数次打捞,却一无所获。"水怪"的传言越传越广,不仅当地人都这么说,就连他请来的专业打捞队都因为害怕或者捞不到鱼而连夜逃跑。公司380多名员工走了200多个,六位股东中四位选择撤资。 2012年底,何杰秋正面临事业的低谷。投入近一亿元,三年来一条鱼都没捞上来,公司几乎成了空壳。就在他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位自称是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讲师的余建波找上了门。 "何总,我能帮你找到那些消失的鱼。"余建波的第一句话就让何杰秋眼前一亮。 "真的?这么多专业捕捞队都没能捞上来一条,你凭什么说能找到?"何杰秋半信半疑。 余建波解释道:"小湾水库有个很特殊的现象,深水处和浅水处的温度基本一致。您之前雇的捕捞队只能捞到水下三十五米深的地方,但这个水库最深处可达三百米。" "你的意思是鱼都躲到深水区了?"何杰秋恍然大悟。 "没错。鱼类在受到惊吓后,会本能地游向更深的水域寻找安全感。普通渔网根本到不了那个深度,所以您一直捞不到鱼。"余建波接着说,"我需要八个月时间研究水体结构,设计特殊的捕捞网具,还需要七百万资金支持。" 面对又一次投资请求,何杰秋的家人和留下的员工都劝他收手,认为这又是一次骗局。但何杰秋想到自己已经投了近一个亿,决定再赌最后一次。 "好,我相信你。"何杰秋痛快地答应了余建波的条件。 接下来的八个月,余建波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小湾水库的水文结构,精心设计了一套特殊的捕捞方案。他们制作了一张宽1500米、长90米的超大型捕捞网,专门针对深水区的鱼群设计。捕捞策略也很特别:不是直接在深水区捕捞,而是先从深水区将鱼群赶向浅水区,然后再进行捕获。 2013年3月15日,决定性的一天到来了。何杰秋和余建波站在岸边,看着几十艘船只拖着巨大的渔网从深水区向浅水区推进。起初水面风平浪静,但当渔网逐渐向浅水区推进时,水面开始出现了波动。等到船只完全进入浅水区时,水面突然沸腾起来,无数鱼儿在水中翻腾,溅起的水花声音震耳欲聋,场面壮观得像"千军万马过长江"。 何杰秋激动得跳上了捕捞船,亲眼目睹了网中满满的鱼群。那一天,他们一次性捕获了480吨鱼!三年来投放的六千万尾鱼苗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躲在了人们触及不到的深水区。 成功捕鱼后不久,何杰秋遇到了另一位改变他命运的人——何元树。何元树一出手就要购买50吨鱼,还提议合作开办野生鱼餐馆。然而合作刚刚开始,何元树就因缅甸项目资金紧张向何杰秋借了500万。 很多人劝何杰秋不要上当,但他亲自去缅甸考察后发现,何元树在那里做的是替代种植项目,帮助当地农民改种水果,摆脱毒品种植,已经解决了6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何杰秋深受感动,直接将500万元转为投资。
6000万尾鱼苗凭空消失,世上真的存在“水怪”吗?云南60岁老汉孤注一掷真的要全
行走无界者
2025-04-15 16:59: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