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唯一的"儿子",却隐瞒真实身份40多年,直到总理去世后才被人知晓,更不可思议的是,父子两人一生仅见过一次面,那么此人真的是周总理的儿子吗?他又为何要隐瞒身份? 1978年,在浙江绍兴市委整理历史档案的过程中,当时,工作组正在收集整理周恩来总理1939年到绍兴的相关史料,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专门邀请了周恩来的表侄王戍回到绍兴进行口述。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王戍不经意间提到了一件重要的事:他其实是周恩来的义子。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人知道这层关系。 王戍出生在绍兴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祖母周桂珍是周恩来的嫡堂姑母。这层姑表亲戚的关系,成为了后来周恩来与王戍建立特殊父子关系的基础。 1939年春天,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回到祖籍地绍兴。当时17岁的王戍,正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纪念日放假在家,有幸陪同周恩来一同去祭祖。 在祭祖的过程中,这位年轻的表侄以其聪慧和对革命事业的热忱,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王戍表现出对抗日救国的强烈热情,甚至主动请求跟随周恩来去抗日前线。 面对这个年轻人的请求,周恩来并没有立即答应。但是,周恩来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收王戍为义子。 这个收养过程简单而庄重。在王戍父亲王贶甫和其他亲友的见证下,王戍向周恩来连鞠三躬,正式成为了周恩来的义子。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周恩来特意在宣纸上题词:"乘长风破万里浪!慕向表侄义儿 周恩来"。这幅题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周恩来特意加上了"义儿"二字。 周恩来还送给王戍十块银元,并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学会独立生活。第二天离开绍兴之前,周恩来还专门安排人将自己的一张戎装照寄给王戍,并在照片背面题写:"慕向表侄义儿存念 周恩来"。 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对特殊的父子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身份被王戍保守了四十多年,直到周恩来去世后才被世人所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场事变成为了全面抗战的导火索。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第二次合作的协议,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然而,这次合作的过程并不平坦。国民党方面一边与共产党合作抗日,一边又在暗中进行不实宣传,其中包括污蔑共产党"不重亲情"、"破坏传统"等说法。 1939年春天,周恩来专程回到浙江绍兴。这次回乡表面上是为了祭祖,实际上却包含着多重深意。 一方面,周恩来需要与江浙一带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进行联络,商讨抗日事宜。另一方面,他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反驳国民党的不实宣传。 回到绍兴后,周恩来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不仅按照传统礼仪祭拜祖先,还专门拜访了当地的宗亲,表现出对家族传统的尊重。 在与族人交谈时,周恩来多次强调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并向大家详细解释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抗战策略。 事实上,周恩来一直都很重视与家乡和宗族的联系。在绍兴期间,他多次强调:"我是浙江绍兴人,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 这种对家乡和宗族的认同,与他的革命信念并不矛盾。相反,周恩来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革命工作与传统文化、家族亲情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成为周恩来的义子后,王戍收到了两份特殊的礼物。一份是十块银元,另一份是周恩来的亲笔题词和戎装照。 这些礼物虽然在物质上并不贵重,但却包含了深厚的教育意义。周恩来在赠送这些礼物时特别叮嘱王戍要好好学习,学会独立生活。 按照周恩来的嘱咐,王戍确实开始给义父写信。然而,这些信件从未收到过回复。 直到1956年,这个谜题才得到解答。那一年,王戍的父亲王贶甫在北京参加全国民建、工商联代表会议期间,受到了周恩来的邀请前往中南海。 在这次会面中,周恩来向王贶甫解释了不回信的原因:他担心这层关系会影响王戍的进步。同时,周恩来还给王贶甫带回了一份《告亲戚朋友书》,其中明确规定"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周恩来的关系"。 明白了义父的用意后,王戍开始严格遵守这个要求。他默默地在教育战线上工作,担任福州机电学校副校长,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王戍不慎遗失了周恩来赠送的那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是他与义父之间唯一的实物联系。 1998年5月30日,王戍收到了一封来自前学生朱长汶的信。原来,这位学生在学校时偶然发现并保存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的失而复得,照片背面的题词"慕向表侄义儿存念"。 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已经年近九旬的王戍第一次公开谈到了这段往事。他表示,义父的教诲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 周恩来没有通过具体的指导来影响义子,而是用自己的行动作为示范。 王戍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义父的期望。他始终保持低调,扎根基层,为国家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毛主席是如何评价周总理的?他说:“我的接班人第三个是周恩来,这个同志在国际活动方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