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广西33岁男子被村民嘲笑“傻子”,30年间,他用牛车拉了200万块石头,为此累死20多头牛,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的一次台风,将涠洲岛的渔民生活彻底改变,这次灾难不仅带走了岛上三十多位渔民的生命,也让一位普通的渔夫陈光权,做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决定。 台风毫无预兆地袭击了涠洲岛,狂风巨浪几乎将整个岛屿吞噬,已经出海的渔船纷纷在大海中沉没,陈光权站在岸边,看着那些熟悉的渔民与家人永远失联,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愤怒。 大海的无情让他深刻意识到,渔民们面临的危险不仅仅是大海的波涛,更是一个没有庇护的生活环境,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些渔民建立一个避风港。 这个想法一开始并不被人理解,甚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岛上的专家认为,涠洲岛的地质条件极其恶劣,水流湍急,根本不适合建设港口,陈光权的家人和村民们也都认为这个梦想过于荒唐,甚至有人称他为傻子。 但是陈光权毫不动摇,他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不依赖政府支持,也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只是凭借一锄一牛一车,开始了艰难的建港之路。 陈光权的努力看似渺小,却异常坚韧,每天他带着牛车和铁锹,四处寻找合适的石块,搬运到选定的地方,但大自然似乎不愿意给予他丝毫宽容,海潮的涨落使得他辛苦搬运的石块屡次被海水冲走,耗尽了他无数的时间和精力。 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每当失败,他便重新开始,继续搬运石块,修建防波堤,他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而每一次的失败都激励他更加坚定地前行。 这项庞大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了岛上人的态度,最初只有陈光权的家人在背后默默帮助,但随着他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村民们开始渐渐看到了他坚持的力量。 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渐渐也开始理解并支持他,有些村民提供食物和水源,有些妇女和孩子则在放学后加入到建设的队伍中,渐渐地,陈光权不再是孤独一人的奋斗,而是全村人共同的目标。 困难依然层出不穷,陈光权不止一次地目睹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一次,石堆终于有了雏形,却被暴风雨摧毁,另一场潮水又将他辛苦堆砌的石块冲走。 每一次的失败都让陈光权的身体更加疲惫,他的手指因长时间的劳动而变形,牙齿也因过度劳累而松动,但每一次痛苦和失望过后,他依然坚定地站起来,继续迈向前方。 三十年,200万块巨石,二十多头牛的牺牲,陈光权最终完成了他的使命,马拉港,这座长达300米的港口,终于在涠洲岛的北岸建成了,这个港口足以容纳100多艘渔船,为渔民提供了一个避风的庇护所,渔民们再也不必担心台风带来的威胁,马拉港成为了他们的生命防线。 尽管陈光权年事已高,他依然坚持每天巡视港口,确保渔民们的安全,港口不再是他个人的奋斗象征,而是整个涠洲岛渔民共同努力的结晶,他将港口视作自己的“孩子”,尽心照料,守护着这个他用一生的辛劳与汗水换来的庇护所。 陈光权的坚持和奉献,深深感动了涠洲岛的每一个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愚公移山”,并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今天马拉港依旧是岛上渔民的生命线,而陈光权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岛上的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或许我们早已忘记了这种坚韧不拔的力量,但陈光权的故事无疑提醒我们: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便能改变命运,创造奇迹。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记录】北海“中国好人”陈光权,用30多年时间徒手建起涠洲岛北岸第一个避风港
山东泰安新泰交警摊上大事了!这么多车变水泡车,汽车变成“出土文物”。车损是交警大
【1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