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五矿集团在印度塔塔钢厂点火投产时,全球最大的炼钢高炉引发了不少质疑。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飞跃可不是单靠设备引进就能实现的。这座5873立方米的高炉运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喷煤、水渣转鼓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年产能达到473.5万吨铁水,确实让印度的钢铁生产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不过,印度能否借此机会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呢?数据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 到2024年,印度的钢铁行业已经顺利攀升为全球第二大粗钢生产国,年产能达到1.57亿吨。不过,这背后却显现出技术上的尴尬境地。尽管塔塔集团是四家世界五十强钢企中的佼佼者,且以全球最低的制造成本自豪,但其高炉利用率却一直徘徊在2.0吨/立方米天,只有中国同类设备效率的80%。更为关键的是,印度的钢铁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仅占到总营收的0.8%,这一比例连中国头部钢企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样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而忽视创新,导致印度每年仍需从中国进口约300万吨特种钢材。 回顾中国钢铁业的崛起历程,1978年引进日本新日铁技术时,宝钢的建设团队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形成了高达400万字的技术笔记,而在随后的二十年里,研发投入更是超过了引进费用的十倍。相比之下,印度在1991年启动经济自由化时期,引进的苏联钢铁设备,三十年后仍然停留在原有技术框架内做些小修小补。这种差异在五矿项目上同样很突出:中冶赛迪为其提供了全程数字化管理系统,但印方的操作人员至今还得依赖中方技术支持,自主调整核心参数的能力几乎为零。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市场独有的"合作悖论"。2025年初,印度突如其来地对进口钢材加征了25%的关税,结果中国钢企对印度的出口量立刻下降了40%。而塔塔集团却凭借五矿建设的先进产能,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缺。这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情况早有端倪:在2023年,小米集团被印度追缴了48亿元的税款,2024年上海电气在印度的电厂项目也遭遇了9.3亿美元的坏账。如今,塔塔钢厂二期扩建的32.4亿美元合同中,印方在支付进度上再次显示出相似的老毛病。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升级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经过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制度创新。中国的钢铁行业从1958年建立第一座百立方米高炉缓步起步,到2025年拥有全球一半的5000立方米级高炉,这可不是轻轻松松的,背后是三代工程师在图纸上熬了多少个夜晚。而印度的钢铁产业,虽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但如果不改掉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再先进的设备也终究会变成锈迹斑斑的废铁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让人担心的或许不是技术外流,而是合作备忘录上那些还没到账的美元。
当中国五矿集团在印度塔塔钢厂点火投产时,全球最大的炼钢高炉引发了不少质疑。大家似
小武动物摄影
2025-04-16 12:47:26
0
阅读:49
用户10xxx35
算是洗白了吗?今天别人在学习,明天就会有进步,当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静下心来搞发展的时候,你提到的问题还是问题吗?好多东西一旦入了门开了窍,未来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