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张之洞让侄子张榛提着一个皮箱,到当铺换200两银子急用!当铺掌柜照例打开箱

曦月谈 2025-04-16 13:43:02

晚清,张之洞让侄子张榛提着一个皮箱,到当铺换200两银子急用!当铺掌柜照例打开箱子,只见箱中装着几块石头,掌柜"啪"地合上箱子,又深深地看了一眼张榛,随后竟乐呵呵地拿出200两银子递给张榛。 在1837年,张之洞出生在贵州贵筑县。 十六岁那年,年少的张之洞在顺天府的考试中一举拔得头筹,成为解元。到了二十七岁时,他更是在殿试中高中探花。 在科场上的优异表现为张之洞打开了仕途之门。他先是被授予翰林院编修,随后历任教习、侍读、侍讲等职务,一步步向上攀升。 从普通官员到封疆大吏,张之洞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踏实。他先后担任了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重要职位,在晚清政坛上的地位日益重要。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改革的呼声,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个思想既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又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为了实现救国图强的理想,张之洞在任职期间创办了多个工业项目。他创建了大冶铁矿、汉阳铁厂,还建立了湖北织布局,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工业同样是张之洞关注的重点。他创办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成为中国军队装备的主力武器,使用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教育领域,张之洞的贡献更是令人瞩目。他大力推动废除科举制度,并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其中包括后来发展成为武汉大学的自强学堂。 他还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等多所学校,这些学校分别发展成为今天的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学府。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湖北武昌幼稚园。 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不仅限于创办学校,他还制定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整的学制。他倡导兴建图书馆,推动修建铁路,这些举措都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开明官员的远见。 在清朝末年的武昌城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当铺间流传。只要是总督衙门送来的皮箱,不论箱中装的是什么,当铺都会借出200两银子。 这个规矩看似奇怪,实际上却反映了当时武昌百姓对张之洞为官清廉的信任。当铺掌柜们都知道,总督大人典当的物件,到了春天一定会派人来赎回。 张之洞虽贵为两湖总督,但家中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育有十三个儿子,家中人口众多,每月的俸禄难以维持一大家子的开支。 在年关将至时,张之洞府上经常入不敷出。到了实在周转不开的时候,他就会派人将衣物装进皮箱,送到当铺换取银两。 这些皮箱大多是在年末送到当铺,等到来年春天官府发放俸禄后,张之洞便会立即派人将箱子赎回。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在武昌城上演。 当时的武昌"维新"等各大当铺,对待总督衙门送来的皮箱都有特殊待遇。他们只看箱子的数量,每个箱子都按200两银子计算,从不打开验看里面的东西。 在当时的官场上,像张之洞这样清廉的高官并不多见。很多与他品级相当的官员都在任上营私舞弊,家中豪宅成群,田产丰厚。 而张之洞府上的日常开支,除了每月固定的俸禄外,就只能靠典当度日。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做官原则。 1909年,在张之洞去世时,他的家产清单让世人震惊。这位当朝重臣,为官四十余载,竟然连一间新房、一亩新地都未添置。 他的丧葬费用成了一个难题,家中拿不出足够的银两。最后还是靠其亲朋门生捐资,才筹齐了治丧的费用。 清廷赏赐了三千两白银用于治丧,但这笔钱仍然不够支付全部费用。张之洞的弟子傅岳回忆,当时各方筹集的银两总计不过万余两,还不足两万。 在张之洞的遗嘱中,他告诫子孙不要为他的离世过分悲伤。他说自己一生虽有建树,但所行不过十之四五,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心术正大。 这份遗嘱中特别强调,子孙们要永远记住国家的恩德,要保持良好的家风。他要求后人一定要明辨君子小人之别,不要为财产争执,更不要堕入下流。 张之洞的清廉形象在其修建铁路的事迹中也得到了印证。当时,很多官员都把铁路修到自己的家乡,借机牟利。 但张之洞却刻意避开了自己的老家南皮。他的孙女张厚粲回忆说,这是祖父为了表明自己的清廉,特意做出的选择。 与同时代的李鸿章相比,张之洞的清廉更显突出。当时的官场上,李鸿章因为经商致富而受到诸多非议,而张之洞却始终保持着清贫的生活。 在当代社会,张之洞的清廉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

0 阅读:1019
曦月谈

曦月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投稿请私信~ 十分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