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审判!

必行析国际 2025-04-16 14:25:28

2025年4月14日,韩国前总统尹锡悦因涉嫌“发动内乱”罪在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正式受审。对于韩国这个曾在军事独裁与民主转型之间反复挣扎的国家来说,这是一场有关宪政秩序、国家权力边界与政治责任的重大制度性拷问。从全斗焕到朴槿惠,韩国第五位被押上刑事法庭的总统,尹锡悦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国家民主制度再度被撕开一道血淋淋的裂口。

检方指控,2024年12月3日晚,尹锡悦在其任期即将结束、政治支持土崩瓦解之际,突宣布“全国紧急戒严”,试图动用军警力量封锁国会,阻止议员弹劾程序,干扰宪法机关正常运作,意图破坏国家宪政秩序。这一系列行动违反韩国《刑法》第87条,构成“发动内乱”罪,属于国家层级的严重暴动行为,依法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而面对这项最为沉重的指控,尹锡悦的辩词却如同一次对宪法的挑衅。他坚持“没有下令逮捕任何人”“国会一要求就中止了戒严”,甚至嘲讽检方“用几个小时的事件套用内乱罪是荒唐的堆砌”,试图将事态轻描淡写为一次“和平的信息传达”,而非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更令人错愕的是,他公开宣称:“我做了26年检察官,从未见过内乱罪可以这样套用。”这种姿态无异于将权力运作的非法性包装为“政治判断”,试图为破坏宪政制度寻求免责。

但是随着证人证词陆续登场,让他的辩护逻辑千疮百孔。曾在宪法法院弹劾审中作证的前首都防卫司令部警备团团长赵成贤,以及特战司令部前第一特战队队长金亨基,均证实确实接到了命令“进入国会,拉出议员”。这不是象征意义的警戒任务,而是动用军事力量干预最高立法机关的运作,其后果是对三权分立原则的粗暴践踏,更是对民主体制的直接威胁。 面对这些证词,尹锡悦阵营仍然试图拖延与否认,攻击证人“政治动机”、否认宪法法院结论具有法律效力。然而,无论是舆论场上的辩解,还是技术层面的法律狡辩,都无法遮掩一个根本事实:这是一位总统在其权力边缘崩溃时,试图通过军力挽回政治失败的可怕剧本。 韩国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司法瞬间。从1980年光州屠杀的血债,到2004年卢武铉遭弹劾未果、再到朴槿惠因“亲信干政”锒铛入狱,韩国民主体制几经锤炼,也几经撕裂。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宪政秩序与个人意志的冲突暴露得如此赤裸。尹锡悦在掌权之初就以检察出身、自诩“法律铁腕”的形象对外,但讽刺的是,正是他将法律沦为政治工具,最终亲手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另外,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的亚太区域地缘政治愈加复杂,韩国内部政治极化愈演愈烈,舆论场早已撕裂成两个平行世界。在此背景下,一名前总统因政变未遂受审,极可能被两极化政治进一步操控与消费。保守派舆论正在组织街头声援,将司法审判包装为“政治清算”,试图制造另一种集体受害叙事;而进步派则担忧,如果司法不彻底清算这类违宪行为,将对未来所有总统发出错误信号——总统权力可超越法律,只要失败了再来承担政治后果即可。 如今的审判不过是序章,未来几周仍将有多位关键证人出庭,事件是否属实、命令链条是否成立、行动是否超越法定权限,将在证据对峙中逐渐明朗。但无论法律最终如何判决,韩国已被迫直面一个根本命题:其民主制度的红线究竟在哪里?谁来捍卫?如何捍卫?结局未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尹锡悦被判无罪,必然进一步助长其政客对制度底线的试探。

0 阅读:8
必行析国际

必行析国际

国际大事,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