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缺少经费的闯王李自成,带人挖开了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的陵墓,最终焚毁了朱植的骸骨,并将墓葬附近20多户朱姓守墓人灭了门,而后将所有财宝洗劫一空,却唯独将其他陪葬品留了下来。 1642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因缺乏资金,决定盗掘明朝皇族的陵墓以获取财富。在一次行动中,李自成指挥手下挖开了位于南京附近的明朝第十五子朱植的墓葬。 墓内的骸骨被焚毁,随即墓中珍贵的财宝被抢掠一空。而墓旁的朱姓守墓人家族则遭到了残忍的屠杀,20多户家庭被灭门。 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植,在明朝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角色。他的封号是卫王,后来改封为辽王,统治的地区为广宁州。作为明朝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朱植不仅拥有较大的军权,还肩负着防御外敌的重任。 手握军队的他,在当时的封王中,地位可谓相当显赫。然而,正是这一军权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最终使得他深陷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中。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建文帝继位,朝政发生了显著变化。建文帝在即位之初,便采取了大刀阔斧的削藩政策,试图集中权力以削弱地方王权。 在所有藩王中,朱棣的势力最为强大,而朱植紧随其后。建文帝的高压政策让局势变得愈加紧张,尤其是对拥有军权的王子们而言,个个都成了潜在的威胁。朱植也成为了建文帝削藩的一部分目标,而朱棣则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决定反抗。 在建文帝决意削藩时,他曾召见朱植到南京,询问他对朱棣的态度。朱植深知,在建文帝的政策下,支持朱棣显然对自己并无好处,因此表态支持建文帝。 不过,历史的发展出乎了他的预料,朱棣最终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登上了皇位。这一变化,迅速改变了局势,也为朱植带来了深重的危机。 朱棣称帝后,并未立即对朱植采取行动。事实上,他曾多次召见朱植,给予他一定的赏赐,表现出宽容的一面。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稳住局势,巩固自己的权力。当局势渐趋稳定之后,朱棣开始逐渐对朱植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 首先,朱棣以“朱植当初未曾支持我”为借口,削去他身边的所有护卫,甚至只留下三百个仆役。这一举动,不仅使得朱植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而且宣告了他原本拥有的权力彻底消失。 尽管朱植已经深知自己的处境危急,但他并未直接与朱棣对抗,而是选择了低调行事。他不再参与朝政,也避免外出,整日呆在府中,过着孤寂的生活。他甚至开始频繁去道观祈福,希望通过宗教的方式来寻求一些安慰。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而放过他。不久后,朱植的长子朱贵煐突然去世,辽王世子的位置空缺。此时,朱植的家族内部矛盾暴露了出来。 朱植的第三子与第五子为争取继位,他们不仅不惜背叛亲父,甚至联手上书,诬陷朱植谋反。二人向朱棣上奏,指控朱植图谋不轨。 朱棣当时正在外征战,无法立即处理此事,便暂时下令将朱植软禁在家。这一命令让朱植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孤立,他整日担忧自己能否平安度过这一场风暴。 朱植虽然竭力辩解,但内外压力不断加剧。在长达几个月的软禁生活中,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在年仅47岁时病死。仅仅两个月后,朱棣也因病辞世,世事更显无常。 令人意外的是,明仁宗即位后,并未追究朱植的所谓“谋反”罪行,反而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迅速结案,并恢复了朱植的名誉。仁宗还为他恢复了“简”的谥号,并给予了他应有的厚葬。 然而,朱植死后,辽王的世子之位并未落到他的两个儿子中。仁宗做出决定,将世子之位传给了朱植的第二子,这个决定虽然避免了更多的继承争斗,但也让第三子和第五子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失望与挫败。 多年后,李自成的起义席卷而来。李自成攻占了荆州,并开始肆意掠夺和破坏。朱植的墓地,也未能幸免。在李自成的部队侵略下,朱植的墓被挖掘,守墓的朱姓百姓也未能逃脱厄运。 20多户守墓的朱姓人家在此过程中被杀害,墓地也遭到严重破坏,朱植的最后安息之地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1402年,朱元璋的19子朱橞,远远望见朱棣的燕军已经兵临城下,他一路小跑,麻利
【14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