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以“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为主题,强调通过科学知识普及和健康行为倡导,降低癌症风险、提升早诊早治率。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在肿瘤防治中始终秉持“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与现代医学形成互补,为公众提供从预防到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方案。
中医防癌
以“调和”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
❶体质调理:因人而异的防癌基础
中医认为,肿瘤发生与体质偏颇密切相关。例如,痰湿体质者易因代谢紊乱形成“癌毒”内环境,气郁体质者常因肝气不疏导致免疫功能失调。通过舌诊、脉诊等传统方法辨识中医体质,结合现代基因检测技术,可为高危人群提供个性化调理方案。
❷饮食养生:药食同源的科学实践
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等已被证实增加胃癌风险,中医则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膳食原则。例如,脾胃虚弱者可食用山药、莲子健脾胃;放疗后阴液亏损者以银耳、百合滋阴润燥。药膳如黄芪枸杞鸡汤可提升免疫力,薏苡仁赤小豆粥则能辅助祛湿排毒。
❸情志管理:疏解压力的“无形良药”
长期压力与情绪抑郁被列为癌症危险因素。中医通过情志疗法(如静坐、八段锦)调节肝气,辅以酸枣仁、合欢皮等安神解郁中药,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降低因“七情内伤”诱发的癌症风险。
中西医协同
治疗期的减毒增效
❶放化疗期间的协同治疗
化疗导致的恶心、骨髓抑制等问题,可通过中药复方缓解。例如,八珍汤补气养血,减轻脱发和乏力;针灸刺激内关穴、足三里可调节胃肠功能,减少呕吐;放疗引起的反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等都可以通过中药得到很好的缓解。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升患者耐受性,缩短30%的康复时间。
❷靶向免疫治疗的辅助支持
针对靶向免疫药物引起的皮疹、腹泻等副作用,中医以清热凉血(如金银花、生地)或健脾止泻(如白术、茯苓)对症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❸术后康复的加速调理
术后气血亏虚者,以人参、当归补益元气;针灸促进伤口愈合,艾灸关元穴增强体质,帮助患者更快恢复生理功能。
康复期管理
防复发的“扶正祛邪”策略
❶中药巩固:调节免疫微环境
康复期应兼顾扶正及抑瘤,扶正可应用灵芝孢子粉、西洋参等增强免疫力;同时,针对残留“余毒”,使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减少体内肿瘤负荷,降低复发风险。
❷运动疗法:动则生阳,静则养阴
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运动通过舒缓动作调和气血,改善心肺功能。研究表明,规律练习可降低20%的肿瘤复发风险。
❸长期随访与动态调方
中医强调“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根据季节变化和体质演变调整药方。例如,夏季增加清热利湿成分,冬季侧重温补脾肾,实现动态精准干预。
结语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之路
中医肿瘤防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整体观念”,其通过体质调理、情志管理、药食协同等方式,与现代医学的精准筛查、靶向免疫治疗形成互补,共同构建“防-治-康”一体化模式。正如2025年宣传周主题所示,“科学防癌”需依托循证研究,“健康生活”则需融入日常细节。未来随着中医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外同治疗法的完善与发扬,中医药将在癌症防治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转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