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1986年,广西33岁男子被村民嘲笑“傻子”,30年间,他用牛车拉了200万块石头,为此累死20多头牛,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的涠洲岛,台风如猛兽般席卷而来,摧毁了渔民的家园,吞噬了三十多条鲜活的生命,33岁的陈光权站在海边,目睹渔船在狂风巨浪中沉没,熟悉的面孔永远消失在海平面上。 那一刻,悲痛与愤怒在他心中交织,一个念头悄然生根:他要为渔民们建一座避风港,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开启了他三十年的孤独征程,也让他被村民嘲笑为“傻子”,但正是这个“傻子”,用200万块石头和20多头牛的牺牲,书写了一段当代“愚公”的传奇。 涠洲岛的渔民世代与大海为伴,生活却时刻被风暴威胁,1986年的那场台风,不仅摧毁了简陋的港口,还让100多艘渔船化为碎片,岛上的渔业几乎瘫痪。 陈光权深知,没有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渔民的生命永远悬于一线,他不是工程师,也不是富豪,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民,家中仅有一头老黄牛、一辆破旧的牛车和几把简陋的工具。 然而他没有等待政府的援助,也没有寻求外界的支持,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 陈光权的决定在岛上掀起了波澜,家人觉得他异想天开,村民们更是不屑一顾,有人冷嘲热讽,称他为“傻子”,还有专家断言,涠洲岛的地质复杂,水流湍急,根本不适合建港。 面对质疑,他没有争辩,只是默默搬起第一块石头,他的目标很明确:在岛北岸的一条小岔沟,建起一座能庇护渔船的港口。 每天清晨,他带着牛车,顶着烈日或风雨,跋涉到海边,用铁锹挖沙,用铁棒敲碎巨石,再一趟趟运到选定的地方,石块沉重,牛车吱吱作响,他的双手因磨损而龟裂,皮肤被海风和烈日炙烤得黝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直到1989年,一场更猛烈的台风再次袭来,陈光权辛辛苦苦堆砌的堤坝在一夜之间被海浪冲垮,三年的心血化为乌有,村民们劝他放弃,甚至有人嘲笑他自不量力。 然而陈光权没有被击倒,他站在被毁的石堆前,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再来一次,不能停。”他重新开始,搬运更多的石头,修筑更坚固的堤坝。 他的手指因常年劳作而变形,牙齿因过度用力而松动,陪伴他的老黄牛也因过度劳累一头接一头倒下,三十年间,20多头牛耗尽了生命,陈光权却从未停下脚步。 他的坚持并非没有代价,家人的不理解、村民的冷眼、身体的衰弱,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他的肩上,但陈光权心中始终有一团火:他要为渔民们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 渐渐地,他的执着开始感染周围的人,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看到他日复一日地搬运石头,逐渐改变了态度。 一些村民开始送来食物和水,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加入搬运的队伍,甚至妇女和孩子也在放学后帮忙堆砌石块,陈光权不再是孤军奋战,马拉港的建设变成了全村的共同目标。 三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陈光权从壮年步入老年,他的背已佝偻,步伐也变得迟缓,但在他的身后,一座长达300米的港口屹立在涠洲岛的北岸。 这座被命名为“马拉港”的避风港,能容纳100多艘渔船,为渔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自港口建成后,台风再也无法轻易夺走渔民的生命,岛上的渔业也逐渐恢复生机。 据估算,马拉港每年为岛民减少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守护了无数家庭的幸福,陈光权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即便年近七十,他依然每天到港口巡查,检查石块是否稳固,观察海潮是否对港口造成影响。 他将马拉港视为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对他来说,这座港口不仅是避风的港湾,更是他对家乡的责任和对渔民的承诺,他从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陈光权的故事,远不止是一座港口的诞生,他的坚持,重新定义了“愚公移山”的含义,在一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他用三十年的时光告诉我们,信念和行动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当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困境时,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坚守初心,默默付出?马拉港不仅是涠洲岛的生命线,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提醒着我们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 2019年,陈光权被评为“中国好人”,但对他来说,最大的回报是看到渔民们安然归港的笑脸,如今,马拉港依然在涠洲岛的北岸静静守护着渔民,而陈光权的精神则如海浪般,激荡在每一个听到他故事的人心中。 他用200万块石头,铺就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也用一生的奉献,证明了坚持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记录】北海“中国好人”陈光权,用30多年时间徒手建起涠洲岛北岸第一个避风港》
当代“愚公”!1986年,广西33岁男子被村民嘲笑“傻子”,30年间,他用牛车拉
如梦菲记
2025-04-16 22:12:17
0
阅读:428
阿力
敬佩,感动,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