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曾与粟裕发生过多次争执的许世友会同意吗? 粟裕和许世友,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人物,一个是脑子活、心思细的战略家,一个是敢打敢拼、直肠子的战将。粟裕1907年出生在湖南会同,家里穷,从小吃过不少苦。1927年南昌起义,他投身革命,后来上了井冈山,跟着共产党干到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打出了名堂,像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都是他的手笔,靠的就是灵活机动、算得精。许世友呢,1905年出生在湖北麻城,小时候当过和尚,命硬得很。1927年黄麻起义,他加入红军,凭着一身胆气和狠劲,成了红四方面军的猛将。到了解放战争,他带着第九纵队归到粟裕麾下,俩人算是正式搭档。 这俩人性格差得十万八千里。粟裕爱琢磨全局,仗怎么打得聪明,怎么省力气又赢得多,他脑子里算得清清楚楚。许世友就不一样了,他喜欢硬碰硬,觉得打仗就得冲在前头,拼个你死我活才痛快。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就是个例子。粟裕决定集中兵力围歼国民党74师,计划是长途奔袭加迂回包抄,风险高得很。许世友听了直皱眉,觉得部队跑那么远累得够呛,再冒险搞复杂战术,太悬。他当场就说:“战士腿都跑断了,这仗咋打?”不过军令压下来,他还是带着九纵硬着头皮干,最后还真把74师后路堵死,立了大功。这仗打完,他慢慢服了粟裕,觉得这家伙脑子确实好使。粟裕呢,也挺欣赏许世友的狠劲和执行力。俩人从拌嘴到磨合,战友情谊就这么攒下来了。 到了1969年,粟裕已经不是前线指挥官了,他在中央干参谋长,忙得脱不开身。那年秋天,他接到消息,说老母亲在南京过得不好。老人家年纪大了,水土不服,身体差,生活上缺这少那。粟裕自己没法回去,心里急得不行。想来想去,他拨通了许世友的电话。许世友那时候是南京军区司令员,手上有资源,能帮得上忙。粟裕就直截了当说了:“老许,我妈在南京生活困难,你能不能照应一下?”这事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毕竟俩人当年没少顶牛,许世友会不会痛快答应,真不好说。 可许世友没犹豫。他一听粟裕开口,立马就应了:“你放心,这事我管了。”放下电话,他当天就派人去看老人,了解情况,后来还定期让人送东西过去。逢年过节,他自己也抽空去探望,安排医生给老人检查身体,把这事当自己的事办了。粟裕母亲后来的日子好过了不少,逢人就夸许世友贴心。粟裕知道后,心里那块石头落地,对老战友的感激又多了一层。这通电话,表面上是求人办事,实际上是战友情谊的一次延续。俩人当年战场上吵归吵,可到了关键时候,谁也不会掉链子。 许世友为啥这么痛快就答应了?光说战友情谊好像不够,得挖得深点。第一,俩人打交道那么多年,早就从争执磨成了信任。孟良崮战役那会儿,许世友嘴上不服,心里其实已经认可了粟裕的本事。后来几场大仗,他跟着粟裕打得顺风顺水,信任早就扎根了。第二,许世友这人性格直,讲义气。粟裕托他办事,不是啥大事,就是照顾个老人,他没理由推脱。再说了,粟裕母亲的情况,他多少也知道点,老人家跟着革命儿子吃了不少苦,他心里有数。第三,革命军人的担当在这儿摆着。许世友不是小气的人,他当过兵,知道战友之间互相帮衬的份量。粟裕开了口,他不帮忙不像话。 这事搁在1969年还有点特殊背景。那会儿“文革”刚过高潮,军队里不少人日子都不好过。粟裕虽然地位高,但也受了些影响,家里的事他管不了太多。许世友在南京军区站得稳,手上有实权,帮这个忙对他来说不费啥劲,却能解老战友的燃眉之急。他答应下来,既是私交,也是大局观。俩人当年战场上为革命出生入死,现在和平年代帮点小忙,算啥呢? 1969年这事以后,粟裕和许世友联系没断过。粟裕忙着军事研究,写回忆录,把自己打仗的经验留下来。许世友呢,继续守着东南沿海,管军队管得严。俩人偶尔通个电话,聊聊过去的事,孟良崮战役老被提起,成了他们的共同回忆。粟裕母亲在许世友照应下,晚年过得挺安稳,这让粟裕一直记着这份人情。 到了晚年,俩人都扛不住岁月的磨损。粟裕1984年在北京去世,77岁,走的时候不少人惋惜,说他是个军事奇才。许世友第二年也在南京去世,80岁,算是高寿了。他走后,部队里的人都说他铁腕治军,够硬气。俩人虽然没了,可他们那段情谊留了下来。1969年的电话,就是个小缩影,说明他们打仗时吵得凶,关键时候靠得住。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历史海大富
2025-04-17 00:00: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