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向他的妻子孙玉书提出离婚。他的夫人只是看了他

熹然说历史 2025-04-17 01:19:00

1928年,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向他的妻子孙玉书提出离婚。他的夫人只是看了他一眼,说道:“你一定会后悔的!”然而,蒋梦麟只是笑了一声,说:“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怎会后悔!”没想到,几十年之后,孙玉书的话果然应验了。 1928年,北京的春风扫过城墙,吹散了冬日的最后一丝寒意。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站在自家门口,望着面前泪眼婆娑的妻子孙玉书,心中百感交集。他刚刚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社会看来几乎是惊世骇俗的要求——离婚。 "你会后悔的!"孙玉书声音颤抖,眼中的泪水在阳光下闪烁。 面对妻子的预言,蒋梦麟却笑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怎会后悔!" 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陶曾谷——那位与他志趣相投的女子。然而,此时的蒋梦麟并不知道,孙玉书这句话将在数十年后成为他命运的注脚。 这场婚姻的终结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埋藏了多年的情感危机的爆发。回溯到1908年,年轻的蒋梦麟出国留学前,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孙玉书成亲。当时的蒋梦麟内心充满抗拒,但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接受这门亲事。 婚后不久,孙玉书诞下一子,而蒋梦麟则只身前往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博士学位。十年的异国生活,使蒋梦麟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188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乡村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熏陶的知识分子,他对婚姻的认知与期待也随之改变。 学成归国后,蒋梦麟出于责任感将妻儿接到身边。为了给这段婚姻一个机会,他与孙玉书又生育了一子一女。在外人看来,这个家庭和睦美满——孙玉书勤劳持家,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蒋梦麟则在北京大学任教,逐步走上领导岗位。 然而当人们羡慕蒋梦麟有个贤惠妻子时,蒋梦麟却感到无尽的孤独。精神上的隔阂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这对夫妻分隔两地。蒋梦麟常常引经据典,谈论教育理念和社会变革,而孙玉书则只关心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两人之间的对话往往如"鸡同鸭讲",无法深入交流。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27年,蒋梦麟的好友高仁山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留下年轻的遗孀陶曾谷和一对儿女。出于同情和关怀,蒋梦麟为陶曾谷安排了住处,并聘她为自己的秘书。 在日常工作中,陶曾谷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她不仅年轻漂亮,而且接受过新式教育,能够理解蒋梦麟的思想和追求。两人相处的时光里,蒋梦麟逐渐体会到了心灵相通的滋味。那种被理解、被欣赏的感觉,是他与孙玉书二十年婚姻中从未有过的体验。 离婚后的蒋梦麟心情轻松,他迫不及待地与陶曾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他邀请了好友胡适作为证婚人。然而,胡适的夫人江冬秀却对这桩婚事颇有微词,她认为蒋梦麟"抛妻弃子"的行为不可取。婚礼当天,江冬秀甚至将胡适锁在家中,不让他出门。据胡适后来透露,他是"侥幸"逃脱,"狼狈"地赶到婚礼现场。这一小插曲似乎预示着蒋梦麟新婚生活的不顺。 初时,蒋梦麟与陶曾谷的生活确实如他所愿,两人琴瑟和鸣,终于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精神相契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陶曾谷的性格缺陷逐渐显露。她控制欲强,常常在蒋梦麟耳边说北大教授们的"坏话",导致蒋梦麟与多位同事关系紧张。陶曾谷的挥霍无度也让蒋梦麟的生活不堪重负。 到了1944年,这种紧张关系已经影响到蒋梦麟的工作。许多教授公开反对他继续担任北大校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陶曾谷在背后的不当言行。蒋梦麟的第二段婚姻,不仅没有带来他期待的幸福,反而为他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1949年,随着政局变化,蒋梦麟随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在台期间,他在政府任职,与陶曾谷的生活暂时安稳下来。然而在1958年,陶曾谷因病去世,蒋梦麟在72岁高龄再次成为了"孤家寡人"。 此时的蒋梦麟与前妻孙玉书所生的两个儿子已经断绝来往,他们得知父亲当年"抛妻弃子"的行为后,都不愿再接纳他。只有女儿仍愿意与父亲来往,蒋梦麟只得寄居在女儿女婿家中。 就在蒋梦麟以为自己将孤独终老时,74岁的他遇见了风韵犹存的徐贤乐。已到暮年的蒋梦麟再次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尽管陈诚、胡适等老友极力劝阻,就连宋美龄也通过陈诚夫人告诫过他,蒋梦麟仍执意与小他22岁的徐贤乐结婚。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徐贤乐对蒋梦麟的财富和地位怀有强烈的兴趣,婚后频繁要求他赠送贵重礼物,并试图控制家庭财务。 1962年,命运给了蒋梦麟最后一击。他因扭伤脚住院,徐贤乐不仅没有前来照顾,反而趁机搬出蒋家,急忙去银行提取资金。这一行为彻底伤透了蒋梦麟的心。出院后,他毅然决然地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这场离婚官司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让蒋梦麟晚年蒙受了极大的舆论压力。经过长达两年的诉讼,1964年1月,法院最终判决同意离婚,但蒋梦麟需要一次性支付给徐贤乐五十万元赡养费,这是一笔巨款。 面对记者,心力交瘁的蒋梦麟终于道出了埋藏在心底的悔意:"我失望了,家已成了使我痛苦的深渊,我后悔啊,后悔我的感情,后悔没有听故友们的话......"

0 阅读:5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