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春,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丞相牛金星在天坛代替李自成祭天后,匆匆逃离不

熹然说历史 2025-04-17 09:10:39

1644年春,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丞相牛金星在天坛代替李自成祭天后,匆匆逃离不知去向。 1644年初夏的北京,一场仓促的登基典礼正在紧张筹备。李自成攻入北京仅42天后,便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然而,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并未亲自前往天坛祭天,而是委派其心腹丞相牛金星代为完成这一神圣仪式。 回想几年前,牛金星初次加入李自成军中的情景恍如昨日。这位精通天文、风角之术的智者,不仅深谙《孙子兵法》,更创造了"三堵墙"这一令明军闻风丧胆的战术。正如《豫变纪略·卷四》所记:"及得牛金星而用之,则鱼冲骇浪,鸦闪残阳,两凶相济,搏其翼而拼以非,其势遂不可复禁。"牛金星的加入,使李自成军如烈火烹油般迅猛发展,成为推翻明朝的关键力量。 然而,命运的转折已在山海关外悄然形成。当牛金星在天坛上举行祭天仪式时,李自成军与吴三桂及清军的决战已经打响。这场发生在1644年5月下旬的关键战役,最终彻底改变了大顺政权的命运。 起初,李自成对吴三桂实行"征抚兼施"的策略,甚至特意携带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试图打消吴三桂的顾虑。然而,吴三桂在得知家人遭遇和爱妾陈圆圆被夺后,彻底改变主意,以复仇为名拒绝投降,并向多尔衮求援。 战场上,清军采取了精明的战术。多尔衮命令部队不急于进攻,而是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疲惫之时,突出奇兵。5月27日,天气突变,大风扬起漫天尘土,多尔衮抓住时机,命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向疲惫的大顺军发起突袭。 当清军挥舞白旗冲锋时,宋献策紧急提醒李自成:"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见大势已去,只得带领残部撤退。值得注意的是,牛金星并未随军出征,这也被认为是大顺军败战的原因之一。 战败后,李自成回到北京,6月3日匆忙举行登基典礼,随即于次日凌晨下令焚烧皇宫,撤出北京。而代皇帝祭天的牛金星,则在这场溃败中销声匿迹。各种史料对其去向说法不一:《豫变纪略》记载他"逃归宝丰,未几复遁,不知所往",《明史》则简单地提到"牛金星、宋企郊等皆遁亡"。 大顺政权兵败如山倒,曾经叱咤风云的重臣们也随之四散。追随李自成多年的两位军师,牛金星和宋献策,他们的命运走向却截然不同。 牛金星在李自成6月4日凌晨率军撤离北京后,似乎人间蒸发。各种史料对其去向记载不一,《豫变纪略》中说他"逃归宝丰,未几复遁,不知所往",《明史》简单提到"牛金星、宋企郊等皆遁亡",而《鹿樵纪闻》则记载"执宋献策,金星、企郊等皆潜遁"。尽管说法各异,却都指向一个共同结论:牛金星最终下落不明。 在《清世祖实录》中,户科给事中常若柱的奏疏提供了额外线索。常若柱称牛金星是"力尽始逃",而非"力尽始降",这一微妙表述暗示牛金星并未向清廷投降,而是依然在逃亡之中。更有趣的是,奏疏中还提到牛金星之子牛铨"冒滥作官",并被湖北巡按王守履弹劾"赃私巨万"。常若柱请求对牛金星父子"诛其人,籍其家",这进一步印证了清廷可能并未捉获牛金星本人。 与牛金星神出鬼没的行踪相比,宋献策的命运要清晰得多。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他在顺治二年六月被清军阿济格部与刘宗敏、左光先等人一起俘获于湖北。当时的官方报告称,清军捕获了"伪汝侯刘宗闵并一妻二媳,自成养子伪义侯姜耐妻,伪齐侯顾英妻,伪总兵左光先并一妻三子及术士伪军师宋矮子",这里的"宋矮子"正是宋献策。 更为奇特的是,宋献策被俘后并未遭到清廷严厉惩罚,反而因其精通占卜术数而受到重用。谈迁在《北游录》中记载,宋献策"满洲人重其术,隶旗下,出入旗从甚都"。这位曾在长安市上卖卜多年的术士,凭借专业技能在新政权下谋得一席之地。 《清稗类钞》更记述了一段宋献策晚年的轶事:他曾担任某清朝总兵的座上客,以奇谋帮助击退倭寇,最终在泉州去世。临终前,他焚毁了倚重一生的阵图符籙,感慨道:"公知余否?余即李自成部下宋献策是也。以择主不良,身名俱丧,今死晚矣。"这番悔恨之言,道尽了一个乱世智者的复杂心境。 两位曾经的军师,一个销声匿迹,一个降敌求生,命运之轮转动,将他们推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终点。而此时的李自成,也在1645年6月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乡兵袭杀,大顺政权的149天短暂帝业,就此画上了句号。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