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位90岁的老太太参加了钱学森96岁的生日宴会,突然,钱学森向这位老太太问道:“你有几个孩子?”谁知,听到老太太的回答,在场的人顿时沉默了.... 2007年12月11日,钱学森迎来了96岁生日。在众多前来祝贺的人中,有一位老人的到来格外引人注目。她走进钱老的房间,伸手握住钱老的双手,温声道:"钱兄,给您祝贺,给您祝贺。" 钱学森一眼认出了这位老人,脸上顿时浮现笑意,激动地问道:"这些年你还好吗?"老人点了点头,笑容里透着岁月的沧桑。她是李佩,已故科学家郭永怀的妻子,如今已90岁高龄。 座谈会上,钱学森望着坐在对面的李佩,忽然问道:"你有几个孩子?"李佩一开始没听清,直到钱老重复了一遍,她才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我现在一个也没有。"这句话让现场陷入了沉默,钱老的脸上笑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哀伤。 这个简单的问答,却牵出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与牺牲。 那是在1941年,初冬时节。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园里,两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正在热烈讨论着航空领域的前沿问题。一位是已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的钱学森,另一位是刚从加拿大多伦多完成硕士论文的郭永怀。他们都是力学界泰斗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志同道合,很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那段日子里,钱学森、郭永怀与林家翘、钱伟长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但钱学森与郭永怀之间的情谊最为深厚。1946年,郭永怀被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钱学森则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分别前夕,钱学森亲自驾车带着郭永怀横跨三千多公里,先将郭永怀送到康奈尔大学,然后独自前往麻省理工学院。 多年后钱学森回忆那段旅程时说:"有这样知己的同游,是难得的,所以当他到康奈尔而留下来,而我还要一个人驾车继续东行到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感到有点孤单。" 即使各自忙于工作,两位科学家的友谊也从未淡漠。1953年,郭永怀因前往英国讲学受阻,钱学森便邀请他到加州理工学院共同研究。那时的钱学森处境艰难,被美国政府限制人身自由不能回国,心情十分糟糕。他向多年挚友倾诉满腔怒火,郭永怀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克制地劝慰他:"不能性急,也许要到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后,形势才能转化,我们才能回国。" 回国后,郭永怀和钱学森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事。他们被科学界亲切地称为"冯·卡门学派兄弟搭档",钱学森抓规划,郭永怀抓落实,默契配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底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 这段并肩战斗的日子并不长久。1960年,苏联突然撤走了在华的全部核工业系统专家,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巨大困难。面对困境,毛主席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党中央的决策下,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最初的"三大支柱"。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1961年初,周总理邀请郭永怀、王淦昌和彭桓武到中南海西花厅赴宴,席间深情勉励道:"我们刚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你们是当之无愧的尖端人才,党和人民寄希望于你们啊!"同年7月,郭永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年,为加快核武器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究基地。高原环境恶劣,许多科研人员出现高原反应,郭永怀却为研究工作频繁往返于北京和基地之间。尽管妻子李佩和战友们劝他少跑一些,但他全然不顾。 这段时间,他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的女儿郭芹甚至一度认不出自己的父亲。当父亲回家时,母亲李佩还需要告诉她:"这是爸爸!"郭芹并非不记得父亲,只是记忆中的爸爸是在美国洋楼里衣冠楚楚的样子,而不是眼前这个浑身灰扑扑、瘦削变样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沙漠中成功爆炸。三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也取得成功。两次试验中,郭永怀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拿了几件衣服,装进一直携带的小箱子里,跟妻子李佩道别后前往青海基地。李佩目送丈夫消失在家门口,不知这竟是永别。12月4日,在青海基地待了两个月的郭永怀发现了一个重要数据,为尽快回北京研究,他紧急联系了飞机,当晚就乘机返京。 12月5日,飞机即将到达北京时失去平衡,坠入玉米地并起火燃烧。在烧焦的尸体中,人们发现有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中间护着一个公文包。这两个人,一个是59岁的郭永怀,另一个是他的警卫员。为保护重要科研资料,他们献出了宝贵生命。 12月25日,郭永怀被授予烈士称号。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该奖章的科学家。
2007年,一位90岁的老太太参加了钱学森96岁的生日宴会,突然,钱学森向这位老
熹然说历史
2025-04-21 00:24: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