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是高瞻远瞩!”1992年,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千枚严重脱靶的R-27导弹,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17 10:39:23

“中国真是高瞻远瞩!”1992年,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千枚严重脱靶的R-27导弹,谁知这一举动竟让美国司令感慨万分...... 1999年的一个早春,东非上空,四架厄立特里亚的米格-29战机与两架埃塞俄比亚的苏-27战机展开了一场空中对决。双方纷纷发射了俄制R-27中距空空导弹,可令人惊愕的是,在此次交火中发射的24枚R-27导弹竟无一命中目标。这场战斗最终以苏-27战机用30毫米航炮击落一架米格-29而告终。这一事件让R-27导弹赢得了"大号无制导火箭"的难堪外号。 就在这场战斗发生前的七年,1992年,中国空军却作出了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决定:从俄罗斯引进上千枚R-27中距空空导弹。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仍是歼-6、歼-7等第二代战斗机,技术储备薄弱,无法在短期内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斗机。随着中苏关系改善,一个契机出现了。 时任中国空军副总司令的林虎中将,敏锐地看到了向苏联寻求军事技术装备合作的可能性。在他的力推下,中国空军放弃了价格相对便宜的米格-29战斗机,而选择了性能更为强大的苏-27战斗机。R-27导弹作为苏-27的标准武器装备,被一并引进。 这个决策当时遭到了不少质疑。中方谈判代表团中的导弹技术专家通过详细分析,已经发现R-27导弹存在严重缺陷:9B-1101K型半主动雷达寻标头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极不稳定,容易导致导弹丢失目标;而36T型红外线寻标头则容易被对方释放的红外干扰弹吸引偏离攻击路线。 更为棘手的是,R-27导弹在发射后需要载机持续照射目标并发送修正指令,直到雷达导引头捕获目标。一旦战机需要进行规避动作,就会导致导弹失去目标。而苏-27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在当时的三代机中表现最差,这更加剧了R-27导弹在实战中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林虎将军和中国军方依然坚持这一决策。在首批苏-27战斗机到货后,林虎亲自安排全军主要领导参观苏-27的演示,不是为了展示R-27导弹那尚未完善的中距拦截能力,而是用更直观的方式——让苏-27携带FAB-500M62炸弹和122毫米航空火箭弹将靶场目标一扫而光,以此争取更多经费支持空军发展。 这一战略决策背后,是中国军方领导层对未来空军发展的深远考量:不仅是要获取当时能用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借此获取先进战机技术,建立起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关系,为后续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看似误入歧途的R-27导弹采购,却因一次偶然的历史巧合迎来转机。当中国空军工程师们正对R-27导弹的性能问题束手无策时,一位乌克兰经理竟拿着一本《中国空军》杂志直接前往北京,通过乌克兰大使馆联系上了中国空军。这位不速之客来自阿尔乔姆公司——正是R-27导弹的原始制造商之一。 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44家军工企业曾参与苏-27战斗机项目的配套转包,其中阿尔乔姆公司就分到了R-27导弹的相关技术。而此时的阿尔乔姆公司因俄罗斯减少转包订单而面临破产,急需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次看似偶然的接触,为中国解决R-27导弹性能问题打开了一扇意想不到的大门。 中国迅速抓住这一机遇,从阿尔乔姆公司采购了数百枚升级版R-27导弹。与原版相比,这些导弹装配了基辅雷达厂研制的"阿加特"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最大射程提升到了100公里以上。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这一合作引进了9B1103M、9B1348E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和AZ-10红外导引头技术,这些技术恰恰解决了原版R-27导弹最致命的缺陷。 随后,中国启动了"双引工程",大量乌克兰导弹专家被邀请到中国,与中国科研人员组成联合研发团队。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宝贵的研发经验。在他们的帮助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导弹制导、抗干扰等多个技术难题,大幅提升了之前购买的R-27导弹的性能。 这场合作的影响远超过导弹本身的改进。它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导弹领域的科研人才,让他们从实践中掌握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研发方法。同时,这一项目也带动了中国材料和电子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使它们在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技术积累为中国自主研发"霹雷-12"空空导弹提供了重要支撑。1996年成功研制的PL-12导弹采用了先进的主动雷达制导技术,具备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第四代空对空导弹的核心技术。 如今,中国的歼-11B战斗机上仍能看到R-27导弹的身影。这些导弹大多来自乌克兰或经过升级改造,与歼-11B的雷达系统完美配合。相比苏-27,歼-11B的雷达可以在100公里距离上锁定目标,为配有9B1348E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提供更稳定的中段指令修正,使这款曾被嘲笑为"大号无制导火箭"的导弹焕发新生。

0 阅读:0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