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大汉奸赵喜才摆下3桌宴席,并请了一个戏班,为10多名日本人接风洗尘。

小博大史 2025-04-17 11:08:59

1938年,大汉奸赵喜才摆下3桌宴席,并请了一个戏班,为10多名日本人接风洗尘。然而,日本人吃饱喝足后,糟蹋了他的儿媳妇,还抢了他们家的财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场战火迅速席卷了整个华北平原。短短数月间,大片中国国土便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1938年初,河北沧州等地区相继落入敌手。 在占领区,日军为了巩固统治,迅速建立了伪政权。他们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大力招募当地人充当伪军和伪政府官员。一些道德沦丧、贪生怕死的人,看准了这个"机会",纷纷投靠日寇,成为出卖民族利益的汉奸。 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沧州一带有个赵喜才,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地主。赵家三代为地方一霸,祖辈便开始通过高利贷、兼并土地等手段逐渐发家。到了赵喜才这一代,家族势力达到顶峰,拥有大量良田和房产,在方圆数十里内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赵喜才为人刻薄贪婪,剥削手段尤为残酷。他常常在灾荒之年借粮给农民,却要求翻倍偿还。许多佃农因无力还债而被迫交出土地,沦为长工。当地百姓对赵家敢怒不敢言,只能在私下咬牙切齿地称其为"赵老财"。 当日军铁蹄踏入沧州地区,赵喜才不仅没有随乡亲们一起逃难,反而看准了时机。他精明地判断,日本人既然占领了这片土地,想要治理就需要本地人协助。作为有钱有势的地主,若能投靠日军,不仅能保全自身利益,甚至还能趁机升官发财。在他看来,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赵喜才的投敌决定并非一时冲动。在日军占领初期,他便关注到邻村的李大户成功投靠日军后,被委任为保甲长,不仅保住了家产,还得到了更多特权。这个"成功案例"让赵喜才心痒难耐。 经过一番打探,赵喜才通过村里的一个伪军联络员秘密与日军取得了联系。在第一次会面中,赵喜才献上了家中珍藏的字画和金银首饰,还主动提供了当地抗日分子的活动情报。这些"投资"很快得到了回报,日军宪兵队长对这位主动投诚的大地主颇为赏识,暗示若继续表现好,可以安排他在伪政府谋得一官半职。 为了进一步获取日军信任,赵喜才开始频繁往来于日军驻地,每次都不忘带上厚礼。他还主动出资修缮了被战火破坏的道路,方便日军车辆通行。 1938年,赵喜才得知有一批日军高级军官即将来到沧州视察。他立即向日军联络官表示,愿意在自家设宴招待这些贵客。得到批准后,赵喜才兴奋不已,立即开始了精心准备。 为了这场宴会,赵喜才不惜血本,派人四处采购名贵食材。北京烤鸭、新疆烤全羊、东北特色菜肴应有尽有。他甚至从天津请来了知名厨师掌勺,准备了整整三桌丰盛宴席。 不仅如此,赵喜才还专门雇请了当地最有名的戏班前来助兴。 那日傍晚,十余名日军军官准时抵达赵喜才家,赵喜才亲自站在院门口迎接,满脸堆笑,连连弯腰行礼。 宴席开始后,赵喜才专门请来的戏班在院子中央搭起的临时戏台上开始表演。 然而,就在赵喜才与日军军官热络交谈之际,后院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这声音令正在饮酒的赵喜才猛然一惊,他环顾四周,这才发现宴席上的大部分日军军官都不见了踪影。 赵喜才慌忙起身,到达儿媳住的厢房外,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清醒:门窗大开,十多个日军军官正在轮番侵犯他的儿媳妇。年轻的儿媳衣衫不整,正在痛苦挣扎,而那些日军军官却如同野兽般肆无忌惮。 此时,赵喜才的儿子闻声赶来,看到这一幕后,怒不可遏。他二话不说,从腰间抽出两把驳壳枪,对着屋内的日军就是一阵扫射。枪声响起,三名日军军官当场毙命,其余人等受了惊,纷纷四处躲避。 但这短暂的反抗很快就被镇压下来。院外的日军警卫听到枪响,立刻持机关枪冲进院内。赵喜才的儿子还未来得及躲避,就被日军的机关枪扫射击中,当场倒下,鲜血染红了院子的青石板。 面对儿子的死亡,赵喜才似乎还未反应过来。而此时,那些幸免于难的日军军官已从惊吓中恢复过来,他们眼中闪烁着凶光,开始了更加疯狂的报复行动。 日军军官下令,立即在赵家大开杀戒。那些平日服侍赵家的家丁、女仆无一幸免,全部被日军残忍杀害。随后,日军开始四处搜刮,将赵家值钱的物品——银两、首饰、字画、瓷器等全部搬上了军车。精美的家具被砸得稀巴烂,祖传的古董被随意丢弃在地。 看到日军洗劫自己的家产,赵喜才这才如梦初醒。他急忙跪在地上,向日军苦苦哀求,表示自己是"大日本帝国的忠实臣民",愿意继续为日本人效劳,希望日军能放过他。 然而,一位刚才还与他谈笑风生的日军军官缓步走到他面前,淡淡地说出了一句令赵喜才绝望的话——日本帝国其实最不需要的就是像他这样的汉奸。话音刚落,军官猛地抽出腰间的军刀,向赵喜才颈部挥去。锋利的刀刃切断了赵喜才的咽喉,他的生命就此终结。 临走前,日军强行掳走了赵喜才的儿媳,随后点燃火把,将赵家院落付之一炬。

0 阅读:116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