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仅43天,且并未结束,毛主席却提前离开,到底有何隐情? 1945年10月

子辰话史吖 2025-04-17 14:37:37

重庆谈判仅43天,且并未结束,毛主席却提前离开,到底有何隐情?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结束了重庆之行,搭乘飞机回到延安。 飞机上天后,留在重庆的周恩来仍不放心,他指示电台一直保持同延安的联络,以等待毛泽东安全返回延安的好消息。 下午1时半,红岩电台收到延安急电,当周恩来看到“毛主席已安全返延”几个字后,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才安心地去睡觉。 毛泽东重庆谈判只待了43天,却面对了大量未知的危险,以至于在国共双方还有很多大问题没有敲定的背景下,就匆匆回到了延安。

临行前的忧虑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赢得发动内战的准备时间,连发三封电报公开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当时的国内外舆论大多认为这次邀请是一场“鸿门宴”。 中国共产党内大多数人出于对毛泽东安全的考虑,一致反对他前往重庆参加谈判。 解放区的许多老同志都表示:“自从上了井冈山,毛主席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军队和自己的根据地,如今却要亲自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不安全。” 这些人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就连国民党内部,都觉得蒋介石会在重庆对毛泽东痛下杀手。 比如国民党中央委员王昆仑就曾经赤裸裸地指出,此次谈判“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出自诚意。” 蒋介石此人,善于玩弄权术,一生从不讲信用二字。 他扣押过李济深,软禁过胡汉民, 尤其是在“西安事变”后出尔反尔囚禁张学良,所作所为无一不让人胆寒。

此外,重庆作为陪都,密探如麻,特务猖獗,不能不让人心怀忧虑。 可是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并未将个人生死放在第一位,在权衡了大局以后,他还是决定启程入渝。 这次重庆之行是冒着极大风险去的。 毛泽东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蒋介石想在重庆除掉他,易如反掌。 建国以后,他曾回忆说:“蒋介石把我请到重庆来谈判,说要两党联合,和平建国。当时我向党中央作了交代,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杀了或关了,那就由刘少奇同志来代替我。” 可以说,此次重庆谈判,毛主席已经做好了再也回不来的准备。 笑脸相迎背后 1945年8月28日上午11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蒋介石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延安。 同日下午3时30分,他们一行人飞抵重庆九龙坡机场。 当晚,中共代表由张治中等人陪同,赴蒋介石在林园官邸举行的欢迎宴会。

宴会上,蒋介石告诉毛泽东:谈判中任何问题都可以坦率地提出来,尽量发表意见,一切问题愿听取中共方面的意见,并重提所谓“中国无内战”的说法。 可是毛泽东并不认可,他列举了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中的大量事实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说中国无内战,这是欺骗。 ” 对于内战存在与否的辩论,应该是重庆谈判中双方出现的第一个分歧。 在后续的谈判中,蒋介石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从后来公开的部分内容来看,蒋介石表面上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虽然笑脸相迎,内心却始终充满敌意。 例如他于9月8日在日记中写道:“共毛各种无理要求与不法行动,自受俄之主使,余亦惟有一意忍耐处之”;

9月20日在日记中写道:“目前最重大问题为共毛问题。国家存亡,革命成功,皆在于此”; 9月21日写道:“考虑共党问题对国家祸福利害甚久,此时主动尚在于我,不患其作恶卖国,吾仍以理导之。 ” 而在谈判过程中,对于毛泽东等人提出的条件,蒋介石大部分都没有松口。 例如重选国民大会代表、军队国家化之必要办法等问题,他都无法接受。 此外,毛泽东要求将中共部队改编为48师,而蒋介石只同意20师为最高限额。 至于五省主席、六省副主席、四市副市长、北平行营主任等职,他干脆认定共产党是“狮子大开口”,完全不予以考虑,直接回绝了。 多方势力的博弈 就在两党谈判僵持不下之际,蒋介石于9月27日带着宋美龄飞往了西昌。 在去西昌的途中,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毛泽东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的报道。 毛泽东告诉记者,解放区已经拥有120万人以上的军队和220万人以上的民兵。 这段谈话勾起了蒋内心深处的仇恨和郁结。 其实,在他的心目中,中共根本不是并肩抗敌的战友,而“叛逆”;毛泽东也不是他盛情相邀的贵宾,而是“罪魁祸首”。 他甚至在日记中历数“中共几大罪状”,例如破坏抗战、割据地盘、颠覆政府等等,一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嘴脸。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从蒋介石列举的“罪状”里,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战胜利,可是蒋介石心里,依旧充斥着对于中共的强烈仇恨。 这种扭曲的仇视心态,注定了重庆谈判不可能达成一个完美的结局。 而蒋介石在日记中所书写的条条大罪,也不仅仅是为了过过嘴瘾而已,他实际上是在为扣留并惩办毛泽东作准备。 事实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早就预料到了此次重庆之行必定杀机四伏,危险重重。 周恩来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可谓做足了准备。 早在毛泽东抵达重庆前,周恩来就给重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担任领导工作的钱之光、徐冰和张明发出最高等级的机密急电。 他在电文中郑重交待办,必须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特别是保卫工作,还亲自对毛泽东的警卫、住房、饮食、交通等作了具体指示。 毛泽东住进桂园后,他亲自检查了一遍房间里的睡床、坐椅,平时总是寸步不离主席的左右,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为了不影响住在隔壁的毛主席休息,周恩来在室内只穿袜子走路;和毛泽东外出参加各项活动时,他总是走在毛泽东的前面,观察周围的情况,充当贴身保镖的角色。 出席酒会时,他总会提前与各方人士干杯,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在酒里下毒,谋害毛泽东;参加宴会时,他总是先尝一下饭菜,觉得无异常情况才让毛泽东吃。 正因为有周恩来的周密保护,国民党特务一直没能找到动手的机会。 另一方面,蒋介石想要扣留并并惩办毛泽东,还同时面临着来自美苏两个大国的压力。 国民党的靠山是美国,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但是蒋介石认为“俄国实力已耗,外强而中已干”,是解决中共问题的好时机。 10月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不必为俄多所瞻顾,积极肃清内奸,根绝共匪,整顿内政,巩固统一为第一。” 显然,蒋此时做好了扣留毛泽东,并不惜和苏联撕破脸的准备。 可是另一方面,他又犹豫不定。

共产党刚刚带领解放区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旦国民党挑起内战,无疑会遭到来自国内外的舆论压力。 一旦处理不当,就是尽失人心,众叛亲离的结果。 匆忙赶回延安 就在蒋介石犹豫不决的时候,毛泽东于10月9日向蒋介石提出了告别。 当初蒋介石突然带着宋美龄飞往西昌,实际上让毛主席失去了谈判对手,国共两党间首脑谈判的态势处于终结状态。 因此早在10月1日,周恩来就正式向国民党方面明确提出,希望毛主席能够早日返回延安。 毛泽东之所以急着回延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美苏两国态度的转换。 一方面,美国使者赫尔利向中共作出声明,表示国共问题是中国内政,应当由中国自行解决,这就意味着,美国对毛泽东在重庆的安全问题不再承担保护责任; 另一方面,周恩来拜访苏联大使彼得罗夫的时候,被委婉地告知苏联大使会在毛泽东的安全问题上置身事外。

种种因素,最终促使毛泽东加快了离开重庆的步伐。 10月10日下午,周恩来、王若飞与王世杰、张群在桂园客厅共同签署《双十协定》。 次日早上,毛泽东由张治中陪同,乘车到九龙坡机场,坐飞机离开重庆。 他告辞离去后,蒋介石独自在林园中逛了一周,心里想的是:“共党不可与同群也。” 回想起和毛泽东在重庆的多次接触,蒋介石越来越觉得觉得共产党的这位领袖不好对付。 不过,他仍然充满自信,相信在今后的较量中可以战胜毛泽东。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也许是蒋介石一生中做过的最错误的判断。 回顾毛泽东在重庆的43天,可谓波谲云诡、步步惊心。然而靠着毛主席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周恩来周密的保护措施,这趟重庆之行最终还是平安落幕。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子辰话史吖

子辰话史吖

子辰出品,必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