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陈公博即将被枪决,行刑前,他对身旁的狱警交代,床上有两件珍贵之物:好友兆铘赠的钢笔和日本天皇所赐的勋章,希望随葬,然而,法警等不及狱警回应,催促他赶紧赴死。 陈公博并非出身贫寒,相反,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陈志美是晚清提督,家境优渥,优越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历史典籍,又得“康梁传人”梁雪涛亲自教导,传统文化和新思潮的交汇在他身上碰撞出火花,这样的背景,本应让他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1917年,陈公博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那时候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涌入校园,陈公博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展现出革命理想,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抨击时政,立志要为国家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1920年,陈公博从学校毕业后回到广州,和谭平山他们一起创办了《广东群报》,宣传新思想,在陈独秀的推荐下,他甚至以广东党组织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中共一大,彼时的陈公博,意气风发,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抱负。 中共一大的紧张氛围和激烈的争论让陈公博开始动摇了,当法租界巡捕发现会场时,他害怕被捕,竟以陪伴妻子游玩为借口,逃避了最后一天的会议,这或许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投降”,一次对理想的背叛,一次对责任的逃避。 1922年,陈公博因为支持陈炯明,和共产党彻底闹翻了,最后被开除出党,这一次,他彻底背叛了自己的理想,走上了一条与革命截然不同的道路。 脱离中共后,陈公博并没有放弃对权力的追逐,他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回来后加入了国民党,在国民党内部,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手腕,迅速崛起,成为国民党内的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陈公博的政治投机主义本性,注定了他不会忠于任何一个政治派别,廖仲恺被刺后,他立刻转向汪精卫,并在汪精卫的提拔下,步步高升,蒋汪矛盾公开之后,陈公博立刻选择了支持汪精卫,他不仅在政治上支持汪精卫,还在思想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民族立场,从积极抗日转向求和,这一变化,最终让他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 1938年,汪精卫选择了离开重庆,打算跟日本人谈判,陈公博起初并不认同,但在汪精卫的再三劝说和威胁下,他最终选择了追随。 1940年,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了,陈公博当上了立法院院长,成了汪伪政权的第二号人物,他主动配合日本人,助推了日军侵华,他协助日军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压迫中国百姓,甚至多次亲自主持卖国条约的签署,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 在南京,陈公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强占女性,迫害抗日英雄,放纵贪欲,臭名昭著,他早已忘记了自己曾经的革命理想,彻底沦为了民族的罪人,在逃亡的路上,不管怎么躲藏,正义的追捕永远不会停止,最终,不管逃到哪里,躲多久,法律的审判总会找到逃脱者。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陈公博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整天提心吊胆,过得很不安稳,他带着家人逃往日本,化名“东山公子”,企图在日本隐姓埋名,苟且偷生,日本方面最初还想庇护他,但最终迫于国民政府的压力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还是将他引渡回国。 陈公博被押解回国时,迎接他的是愤怒的群众,人们朝他扔烂菜叶和臭鸡蛋,表示对他这个民族败类的厌恶。 1946年4月,陈公博在苏州的高等法院接受了审判,在法庭上,他怎么狡辩都行,说自己是在“曲线救国”,然而,他的辩解苍白无力,无法掩盖他叛国投敌的罪行,最终,法庭判处他死刑。 1946年6月3日凌晨,陈公博被带出了牢房,他似乎对死亡并不恐惧,甚至还提出要换上一身干净的长袍,仿佛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典礼,临走前,他还跟狱警说想把汪精卫给的钢笔和日本天皇赐的旭日大绶章带上,在他看来,这些东西象征着他的“荣誉”,是他一生“功绩”的见证。 然而,在旁人眼中,这不过是他的耻辱,是他罪恶的象征,狱警们对他的请求嗤之以鼻,冷漠地催促他上路,在刑场上,陈公博站定,背对法警。 一声枪响,结束了他的罪恶一生,陈公博的家人不敢公开处理他的遗体,最终将他草草埋葬在一个无名之地,甚至不敢立碑,他曾经有过理想,有过抱负,却最终选择了一条背叛民族、背叛理想的道路。
1946年,陈公博即将被枪决,行刑前,他对身旁的狱警交代,床上有两件珍贵之物:好
子辰话史吖
2025-04-22 12:35:4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