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去世的时候,北宋其实已经到了建国以来最强盛的时期。 宋哲宗被其祖母高太后压制了七年,高太后勾结司马光把王安石新法全部废除了,并把河西之地还给了西夏。哲宗亲政以后差点把司马光坟给铲了。 十六岁的少年天子一脚踹开垂帘听政的屏风,龙案上堆着司马光党羽的认罪书。章惇捧着新拟的《绍圣敕令》跪在殿前,听见年轻皇帝咬着牙冷笑:“元祐年间割出去的地,朕要一寸寸犁回来。”平夏城的烽火台连夜亮起,种家军的马蹄声震碎了西夏人的美梦。当年被高太后送出去的河西走廊,如今插满了宋军赤旗,党项贵族跪在黄河边献降表,羊皮纸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汴京城的茶马券在市舶司炒出天价,福建来的商船挤爆了运河码头。哲宗把铜钱熔了铸火炮,茶税银子流水般淌进枢密院,章惇拿着账本直咂舌——这数目比神宗朝最阔气时还多出三成。宫里老太监却私下嚼舌根,说官家半夜总对着先帝画像发狠:“父皇您看着,司马光那帮人欠大宋的,儿臣连本带利讨回来。” 青苗法改了名头照样推行,州县衙门里新设的“常平官”眼睛毒得很,专盯着豪强田产下手。江南地主联名上书喊冤,奏折还没出应天府就被打回来,朱笔御批龙飞凤舞:“自愿借贷四字写得明明白白,尔等不识字?”苏州城里抄了三个转运使的家,白银在朱雀大街堆成小山,老百姓蹲在墙根啃炊饼看热闹:“早该治治这些蛀虫!” 紫宸殿的铜壶滴到三更天,御医捧着药碗跪求官家歇息。哲宗咳着血批完最后一份军报,潼关外二十座新城寨的图纸在烛火下泛黄。他给北征大军备了够吃三年的粮草,幽云十六州的地形图就挂在龙床对面,可惜箭头永远停在了檀州城外。 二十四岁的棺材抬出宫门时,西北六路禁军集体解甲面东而跪。章惇抱着新刻的变法碑文撞柱死谏,终究没拦住向太后把端王赵佶扶上龙椅。哲宗攒下的五千万贯军费,转眼变成艮岳里的太湖石;平夏城缴获的西夏铁鹞子铠甲,熔了浇成金明池畔的仙鹤灯。等到黄河水漫过开封城墙,人们才想起那个短命的铁血皇帝——他铲平了旧党的坟,却来不及给自己修皇陵。 所谓“最强盛时期”,不过是悬崖边的回光返照。三冗痼疾像毒瘤藏在盛世皮囊下,哲宗的大刀能剜去腐肉,却续不上大宋早被掏空的精血。更致命的,是把帝国命运赌在皇帝个人的寿数上,明君早逝比庸君长寿可怕百倍。
哲宗可以了,英年早逝,不然北宋国运还真难说。和他老子一个性格,坚毅不可夺其志。变法是时势所迫,这点无可厚非,爷俩对变法都是坚决支持,一条道走到黑的主。但他老子命不好,摊上王安石这么个志大才疏的操盘手。哲宗的搭档是章惇,比之王安石强的不是一点半点,改良了王安石的变法,好不容易扭转了新法的弊病,并且国势强盛,初见成效,西北已经压得西夏快喘不过气了。随着哲宗的早逝,北宋最后一丝与命运的抗争的元气没了。
轻风春雨
可惜了没有宋武宗
飝䎇
哲宗多活二十年可能就是庙号就是武宗了,北宋可能不会亡。
大新
几千年里能真称得上明君圣主的一个巴掌都数的过来,把国家民族的盛衰和一个人的命运绑在一起是愚蠢至极!
草莽 回复 04-20 14:12
但历史就是这样,国家兴衰实际上就寄托于君主,君王圣明则国家强盛
风影遁
路是走出来的,章惇也得在王安石改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这能分高下么?
平静~开开开
要变法的人或群体如果不能掌握吏治,那变法基本就不可能成功。王安石或许是操之过急但也或许是对此没有清楚的认识。
陏缘
司马光是奸臣反对变法苏轼也反对王安石变法
没有名字的用户 回复 04-23 00:11
搞笑是苏轼王安石下台他又要变法,结果他弟弟苏辙就是最大的司马党
用户13xxx77
北宋南宋,只有“富”,何来“强”?在军事方面,从赵匡胤建立北宋以来就一直在下坡路,连偶尔勃起都没有过,实在是一萎到底。
风影遁 回复 04-20 19:08
富都谈不上,士大夫有钱而已
沧海一粟 回复 04-21 12:21
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就注定了宋朝的悲剧,重文抑武的结果就是不断被侵略,最终灭亡,估计赵匡胤当时也没有想到这些,他当时只不过最怕武将想他一样黄袍加身,所以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