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六年,延州,夕阳西下,黄土高坡被染成一片金黄。 沈括站在一处新挖的油井旁,望着那汩汩涌出的黑色液体,眼神复杂。 他知道,这不起眼的“脂水”,将改变世界,但他更清楚,自己身处波诡云谲的政治漩涡。 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最终他会选择在临终前,亲手点燃那堆积如山的手稿,是无奈?是觉悟? 沈括,这位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人生经历就像他研究的领域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一生,既有科学探索的辉煌,也有政治斗争的无奈。 话说沈括这人,从小就聪明好学,家里藏书多,他没事就抱着书啃,天文地理、医药数术,啥都看。 加上他老爹也是个读书人,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历,增长见识。 这可不得了,沈括的眼界一下就打开了,啥事都想弄个明白。 长大后,沈括参加科举,一举考中进士。 按理说,这就可以当官享福了,但他偏偏不走寻常路。 他觉得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实践,于是,他主动要求到地方当官,积累经验。 在地方上,沈括可没闲着,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还研究各种技术。 比如,他发现当时的浑仪(一种天文观测仪器)不够精确,就自己动手改造,提高了观测精度。 他还发明了一种叫做“浮漏仪”的计时工具,解决了传统漏壶计时不准的问题。 要说沈括最牛的,还得说他对石油的发现和研究。 当时,他在延州当官,发现当地老百姓用一种黑色的液体点灯,味道刺鼻,烟还大。 沈括好奇心起,就让人把这东西弄来研究。 他发现,这黑色的液体不仅能烧,而且烧起来火力很猛,于是,他给这东西取了个名字,叫做“石油”。 沈括不仅给石油起了名字,还预言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他认为,石油储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将来肯定会取代木柴,成为主要的燃料。 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那时候大家烧的都是柴火,谁会想到用黑色的石头油呢? 历史证明,沈括的预言是正确的。 1907年,延安打出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而油井的位置,就在沈括当年工作过的延川县。 除了石油,沈括在其他领域也有不少发现。 比如,他观察到极光现象,并推测极光与地磁有关。 他还发现指南针存在磁偏角,也就是指南针并不总是指向正南正北,而是会稍微偏东一点。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沈括做了很多实验,他用磁石磨成针,然后用各种方法让磁针指向南北。 他发现,用悬丝法固定的磁针,指向最精确。 这个发现,对后来的航海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采用了沈括的磁偏角理论。 沈括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个政治家。 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积极推行新法,但是,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反对的声音很大,沈括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熙宁五年,沈括被调到汴梁,负责管理军器监,相当于现在的军工部门。 他发现,当时的军器制造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生产效率低、质量差等等。 于是,他开始改革军器制造,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在沈括的努力下,军器制造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设计了一种叫做“三弓床弩”的武器,威力巨大,可以射穿城墙,他还改进了火药的配方,提高了火药的爆炸力。 好景不长,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也受到了牵连,被贬到地方。 更倒霉的是,他在一次战役中,因为副将的失误导致战败,被贬得更远了。 晚年的沈括,生活非常不如意。他被贬到均州,过着闲散的生活。 他把自己的住所叫做“梦溪园”,在那里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梦溪笔谈》这本书。 《梦溪笔谈》记录了沈括一生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心得。 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医学、农业等各个领域,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让人遗憾的是,沈括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手稿都烧掉了,只留下了《梦溪笔谈》。 沈括为什么要烧掉自己的手稿呢?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谜。 有人说,是因为他的手稿中包含一些军事机密,他担心泄露后会危及国家安全。 也有人说,是因为他晚年政治失意,对人生感到失望,所以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都带走。 还有人猜测,沈括的手稿中可能包含一些超前的科学理论,比如“地圆说”等等。 他担心这些理论不被当时的人理解,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干脆烧掉。
北宋时期,宋仁宗阅奏章时,服侍了他近30年的心腹太监正在为他梳头。当心腹太监看到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