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铁原阻击战结束后,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志愿军的战力,他们发现,要是再打下去,肯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便萌生了停战谈判的念头。
而志愿军虽然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到了三八线,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果能以谈判结束这场战争,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所以毛主席也赞同谈判。
美军为了这次谈判,出动了五名将军,包括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中将和4名少将。
除此之外,美军还派出了100多名谈判专家。
中朝方面的代表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等人。
毛主席和周总理认为,除了这些谈判代表,还需要有一个人负责谈判全局,这样才不会在谈判桌上吃亏。
对于这个人选,毛主席一下子就想到李克农:“就让克农去吧,他吵架厉害,有他在就不会吃亏。”
周总理也认为,李克农是最合适的人选。
1951年6月,毛主席把李克农叫到中南海,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坐镇开城,负责停战谈判,外交部组成一个班子,乔冠华也去。”
“我马上准备出发。”李克农毫不犹豫地回答。
不过回到家后,李克农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可能无法胜任。这时候的李克农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平时要靠药物控制哮喘,每天要靠打吗啡才能入睡。
但毛主席不知道这个情况。犹豫再三后,李克农就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讲了讲自己的病情。
毛主席接到报告后,也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但他还是决定让李克农去,他相信李克农可以胜任。
1951年7月,李克农抵达朝鲜。
朝鲜停战谈判历时两年多,中间两次更换地点,五次中断,共开了58次双方代表团大会,还有733次各种小会。在与美军谈判时,中朝方面由南日大将、邓华将军等人直接出面,但坐镇指挥的是李克农。
谈判中,要是遇到了什么情况,南日、邓华等人就会派柴成文把情况报告给李克农,请李克农拿主意。
比如在1951年8月10日的谈判中,中朝代表发完言后,美方代表集体不说话,出现了长时间的冷场。
时间久了,中朝代表便有些沉不住气,负责联络的柴成文赶紧来到李克农身边,把谈判桌上的情况告诉李克农,请他出主意。李克农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三个大字:“坐下去。”柴成文就把这张纸拿给中朝代表。
看到李克农的指示后,中朝代表顿时变得从容,稳稳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在132分钟后,美军代表终于坐不住了,他们不得不宣布休会退席。
当天的谈判结束后,邓华等直接参与谈判的代表就要向李克农汇报情况。李克农归纳后,就谈判中全局性的问题再作阐述,并讨论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最后再形成文字上报给中央、金日成以及彭老总。
每次毛主席发给李克农的回电,电文开头总是“克农,并告金、彭。”金就是金日成,彭就是彭德怀。
可以说,李克农为赢得朝鲜停战谈判的胜利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就连美军谈判代表也意识到:“在中朝谈判代表团中,有一个‘巨大的隐形人物’在策划、指挥着一切。”美军代表口中的“隐形人物”正是李克农。
为了赢得朝鲜停战谈判,李克农也付出了很多。
李克农抵达朝鲜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病逝的电报,这一刻,一向从容淡定的他有些不知所措,泪水在心中打滚,可他环顾四周,大家都在讨论谈判的事情。为了不让大家分心,李克农把这份电报收起来,假装无事发生,继续刚才的讨论。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克农才来到帐外,对着家乡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为了纪念父亲,李克农立志不刮胡须直到朝鲜停战谈判结束。随着谈判的深入,李克农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每天都要阅读和起草大量文件,由于视力微弱,工作时,他的眼睛几乎要贴到桌子上,这就导致他的胸口严重受到挤压,本就患有哮喘病的他因为伏案时间太长,经常出现呼吸困难、胸口胀痛等症状。
到了后来,李克农又出现了心脏病,一次,大家都在开会,李克农突然昏迷了过去,这可把大家吓坏了。
谈判代表团就把李克农的身体情况报告给中央,毛主席在了解了李克农的身体状况后,就让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前往朝鲜接替李克农,让李克农回国治病。
1951年11月,伍修权来到朝鲜,对李克农说:“你身体不好,中央让我来接替你一下。”
李克农说:“临阵不换将。我现在身体确实不太好,但熟悉谈判工作的全部情况,已经摸透了各方面的规律,现在换人,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对整个工作都不利,所以建议在我身体尚能支持的情况下,不马上换人。”
李克农说得确实有道理,但他的身体也确实不行,伍修权便向中央请示。中央指示,继续由李克农主持工作,伍修权留在朝鲜,若李克农身体不支再换人。
另外,李克农之所以坚持留在朝鲜,还担心伍修权无法与足智多谋但高傲自负的乔冠华处理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