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2008年,得知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国人纷纷庆贺,谁料他却毫不客气说道“我一辈子都是美国人,绝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信源:百度百科——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钱永健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归国参与建设。彼时,钱学森刚从美国回到祖国,顶着重重压力,带着满腔热血,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 回国后,他没有忘记曾一起在学术上并肩奋斗过的亲人,尤其是他的堂哥——钱学榘,一位在美国小有成就的机械工程师。 1955年初冬,北京的寒风凛冽,但钱学森心中却燃烧着一股热火。刚刚结束了五年的“软禁”生活,终于踏上祖国土地的他,心中除了激动,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新中国百废待兴,科研人才极度匮乏。他清楚地知道,光靠他一人是不够的。 在那堆厚厚的信纸中,他挑了一张最好的信纸,郑重地写下一封信——寄给远在美国加州的堂兄钱学榘。 “国家需要你,我们的根在中国。回来吧,这里需要你的智慧。” 钱学森一笔一画写得工整,语气恳切。他相信,堂哥作为机械工程方面的专家,一定能理解他的情怀,也一定会响应祖国的召唤。 这封信,他写了三个晚上,斟酌再三才寄出。寄出之后,他每天都要问一遍秘书:“有没有回信?”他在心里期待着,哪怕是一句简短的“我在考虑”,也好。 可数周之后,终于等来的,却是一封简短而冷淡的回信。 “学森:你的信我收到了。感谢你的邀请,但我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事业也已稳定。 中国的局势,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我知道回去意味着从头开始,甚至会面对很多不确定性与阻碍。我并不想冒这个险。希望你理解。——学榘。” 读完这封信,钱学森沉默良久。他把信纸放下,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他知道,每一个选择都不容易。但他没想到,堂哥会如此决绝。 他回想起在加州理工的那些年,堂哥待他如亲弟,常常在实验室外请他吃饭,说“咱们姓钱的,就该为中国争口气”。 那时候,两人都曾在深夜实验室里争论“中国未来靠什么”。而今,他归国造梦,堂哥却坚定留守。 “他怕了。”钱学森心里轻轻地说了一句,不带怨恨,只是遗憾。怕失去眼前安稳的生活,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怕那个他已久违的祖国。 但他也理解堂哥的顾虑。彼时的中国,确实还在重建初期,百废待举,物资短缺,科研条件简陋,与美国相比相差甚远。 再加上对外部归国人员的审查制度尚不完善,对于一些海外科学家来说,回国不仅意味着职业风险,更可能是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甚至可能遭遇“政治问题”的牵连。 “他选择了现实,而我选择了信念。”钱学森站起身来,对自己低语。 他没有再写第二封信。堂哥已明确表态,他尊重这个决定。只是,在那之后,他再未提起钱学榘之名。 几十年过去了,钱学森成为“两弹一星”功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而钱学榘则在美国继续自己的职业轨迹,过着低调而稳定的工程师生活。他的儿子钱永健,却在科学领域异军突起。 钱永健自小聪慧,继承了家族对科学的执着。青年时期他选择投身化学研究,在蛋白质标记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突破。 2008年,他因“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是科学界最高的荣耀。 奖项公布后,举世瞩目。在中国,一时间“钱氏家族再出诺奖得主”的消息传遍网络,媒体竞相报道,称其为“中国人的骄傲”。 许多人将钱永健和钱学森联系在一起,纷纷以“钱家两代人,光耀华夏”来歌颂,甚至有报道将他称为“继钱学森之后的钱家传奇”。 就在人们沉浸在民族自豪之中时,钱永健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却令无数人心中一凉。 他说:“我从出生开始就是美国人,我的生活、我的教育、我的研究全都是在美国完成的。我一辈子都是美国人,绝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这句话一出,瞬间点燃网络舆论。有人愤怒,觉得这是忘祖之言;也有人冷静指出,“他确实是在美国成长、教育和成功的,不应强行归为‘中国骄傲’。” 谁也没料到,这位在科学殿堂上站得最高的华裔科学家,离去竟如此突然。 2016年8月24日,钱永健照常骑着自行车,骑行时突然晕倒,头部重重地撞击在水泥路上。路人发现他时,他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我是美国人,不是中国人。”2008年,得知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柳烟绕古堤
2025-04-18 10:59:14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