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的“钉子户”张新国曾对拆迁办态度强硬,直接索要6套房、1个亿的拆迁费。14年过去,他的态度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2003年秋天,上海松江区的沪亭北路附近炸开了锅。 政府要修大马路的通知传到各家各户,街坊邻居们乐得合不拢嘴——拆了老房子就能住新楼房,还能拿几百万补偿款,搁谁不高兴? 可住着三层小洋楼的张新国却蹲在自家院子里抽闷烟,手里的拆迁协议被他攥得皱巴巴。 这老张家的房子,当年可是十里八乡的稀罕物。 1996年他掏出全部家底,把岳父留下的老宅子改建成粉瓷砖贴面、半圆窗户的三层洋楼 。那时候能在乡下盖起这样的房子,比现在住别墅还风光。 一楼租给商户收租金,二楼自家人住,三楼留给儿子闺女成家用,逢年过节十口人热热闹闹挤在屋里,街坊都说老张家祖坟冒青烟了。 可拆迁办的评估报告往桌上一拍,老张的脸顿时黑得像锅底。 政府按宅基地面积算,只肯给四套房加230万补偿款。老张掰着手指头算账:儿子成家要房,闺女出嫁要房,自己和老伴要房,八十多岁的老丈人还得要房。 这么一合计,非得六套房才够分。更让他窝火的是邻居老王家,人家两个儿子拿了六套房,自家闺女硬是没算数。 老张梗着脖子跟拆迁办的人吵:"男女平等喊了半辈子,到分房子就搞区别对待?" 接下来的日子,老张成了远近闻名的"刺头"。拆迁办的人三天两头登门,他就搬出1951年的宅基地证书说事儿。 那纸泛黄的文书是他岳父兄弟转赠的,按老理儿说该算两户人家。可政策白纸黑字写得明白,这证书不作数。街坊们刚开始还帮着劝,后来见老张油盐不进,渐渐都躲着他走。 政府也没惯着他。2005年沪亭北路正式通车,四车道到了老张家门口硬生生缩成两车道。三层小楼孤零零杵在路中央,活像块夹心饼干。 白天大货车轰隆隆贴着墙根过,震得玻璃窗嗡嗡响;半夜出租车司机不认路,好几次把车头怼进他家院墙。最要命的是下雨天,汽车溅起的泥水能把一楼窗户糊成泥饼子。 家里人先扛不住了。儿子闺女带着孩子搬出去租房住,老伴整天唉声叹气,老丈人拄着拐棍直摇头。 原先月月收租的四间门面,现在空得能跑老鼠——谁愿意在马路中间开店?老张嘴上硬气,心里早就打起鼓。他偷偷跑法院旁听过几场拆迁官司,发现那些闹得凶的"钉子户"最后都输得底儿掉。 转机出现在2016年夏天。新上任的动迁办主任陆辉拎着水果上门,不催签字不聊政策,光唠家长里短。 听说老张腰疼,第二天就让人送来膏药;见院子里的金鱼池脏了,挽起袖子帮忙清理。这么来回七八趟,老张冷硬的心肠渐渐泡软了。 陆主任瞅准时机把话挑明:"真要走到法院强拆那步,您可能连四套房都保不住。"这话戳中了老张的软肋——他早查过政策,知道强拆不光要自付拆房费,补偿标准还得往下降。 再看周边房价,当年能买三套房的钱,现在连个卫生间都够呛。 2017年9月那个凌晨,挖掘机的铁爪子刨向小楼时,老张躲在三公里外的出租屋里没敢露面。天亮后他溜达到废墟前,摸着半截断墙发了半天呆。 街坊们都说老张亏大了:要是早些年签字,拿着补偿款再买两套房,现在早翻着倍赚了。可老张自己明白,这十四年的较劲,说到底还是咽不下那口气。 如今沪亭北路早拓宽成八车道,当年围着老张家打转的拆迁故事,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些没搬走的旧家具埋在路基下,连同老张的执拗劲儿,都成了城市发展路上的一粒尘埃。 主要信源:(新京报——上海最牛“钉子户”和平拆除:14年,不容易)
2003年,上海的“钉子户”张新国曾对拆迁办态度强硬,直接索要6套房、1个亿的拆
花开富贵坊
2025-04-18 17:35: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