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杭州的一位拾荒老人被一辆疾驰的出租车撞倒,在医院救治二十多天后,不幸离世,他的女儿在整理遗物中,发现老人隐藏了多年的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5年,浙江杭州的街头,一辆疾驰的出租车撞倒了一位佝偻着背的拾荒老人,他叫韦思浩,77岁,被送往医院抢救二十多天后,仍不幸离世。 消息传出,社区里的邻居和曾经的学生唏嘘不已,但没人想到,这位看似潦倒的老人藏着一个令人震撼的秘密。 韦思浩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小铁盒,里面装满了发黄的纸张,揭开了父亲清贫一生背后的无私大爱,这位拾荒老人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人,更让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韦思浩的人生起点并不平凡,他1938年出生于动荡年代,却凭借勤奋考入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夏衍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充满激情,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关怀,让他深受爱戴。 除了语文,他还主动承担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用知识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1999年,韦思浩光荣退休,每月领取5600多元的养老金,在当时,这笔收入足以让他过上舒适的晚年。 然而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住进学校分配的简陋老屋,屋内只有一张木床和堆满书籍的书柜,昏黄的灯管是唯一的照明,每天清晨,他背着竹竿,挑着两个破旧口袋,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捡拾废品,卖到回收站换取微薄收入。 女儿们多次劝他搬去同住,或至少买一部手机方便联系,他总是婉拒:“用公用电话就够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家人和学生困惑不已:一个不缺钱的退休教师,为何如此苛待自己? 小铁盒的发现,解开了所有谜团,盒子里装满了捐赠票据、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和一份遗体捐赠申请书,原来,从1994年起,韦思浩便以化名“魏丁兆”开始资助全国各地的贫困学生。 最初,他一次捐助三四百元,后来增加到三四千元,资助范围从浙江延伸到黑龙江,惠及无数学子,他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还寄送杂志、写信解答学业困惑,像一位远方的老师,默默陪伴这些孩子成长。 受助学生在信中亲切地称他“魏叔叔”,却从未见过他的真容,也不知他是一位靠捡废品为生的老人。 韦思浩从不向家人提及这些善举,甚至连女儿也不知道父亲的积蓄早已化作无数孩子的希望,他捡废品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助学,自己的生活却简朴到近乎苦行。 韦思浩的精神世界同样令人敬佩,2014年,一篇报道让这位拾荒老人意外走红,记者在杭州图书馆发现,身着褪色夹克、脚踩破旧运动鞋的韦思浩,每天都会来到这里读书。 他总是先仔细洗净双手,才翻开书页,安静地沉浸在书海中,他曾对记者说:“书是我的精神粮食,一天不读就难受。” 破旧的外表与对知识的热爱形成鲜明对比,网友称他为“网红拾荒者”,为他在清贫中仍保持高雅情怀而动容。 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他拾荒的微薄收入多用于资助他人,图书馆的时光则是他为数不多的个人慰藉,他的坚持,让人们看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 2015年的车祸,终结了韦思浩的生命,却让他的故事永存,遗物中的遗体捐赠申请书显示,他早已决定将一切奉献给社会,连身体也不例外。 女儿们整理遗物时泪流满面,悔恨自己曾不理解父亲的清贫,甚至因他的固执而争吵,得知真相后,她们才明白,父亲的每一分节俭,都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能读书、改变命运。 2018年,浙江图书馆为韦思浩树立了一座雕像,塑像中的他手持书本,目光深邃,仿佛仍在书海中汲取力量。 这座雕像由社会爱心人士捐建,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敬意,韦思浩的故事传遍网络,无数人为他的无私感动,有人重拾助学公益,有人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 韦思浩的一生,如同一盏微弱却坚韧的灯,照亮了无数贫困学子的前路,也点醒了世人对财富与价值的思考,他用清贫与奉献,诠释了教育的责任与人性的光辉。 在物质充裕的今天,他的选择显得格外珍贵:真正的富有,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对他人的关怀,他的离去是一场遗憾,但他的精神却如星火,激励着更多人传递温暖。 或许,韦思浩从未觉得自己贫穷,因为他用半生的积蓄和全部的爱,换来了无数孩子的未来,这样的风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广网——《进图书馆前洗手的拾荒老人不幸离世 大部分收入捐资助学》
浙江杭州,临近婚期的一对新人,因男方不愿意上交年终奖而发生冷战,当男方找到女子想
【241评论】【94点赞】
临渊羡鱼
菩萨
用户13xxx01
纯粹的人!
用户10xxx48
吾辈楷模,教师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