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2025年3月12日抛出重磅言论,称如果乌克兰当初愿意合作,落实俄罗斯提出的倡议,完全可以保住1991年独立时的领土边界,至少除了克里米亚和部分顿巴斯以外。 这话一出,立马在国际上炸开了锅。有人觉得他是替俄罗斯立场站台,有人认为他点出了乌克兰政策失误的关键。
谢尔盖·维克托罗维奇·拉夫罗夫,1950年3月21日生在莫斯科,是俄罗斯外交圈的重量级人物,2004年起就稳坐外交部长宝座,至今快21年了。 他的老爹是亚美尼亚裔,姓卡兰塔良,来自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母亲则是俄罗斯人,曾在苏联对外贸易部干活。 拉夫罗夫小时候就挺拔尖,高中拿了银牌,差点去学物理,但最后选了外交,1968年考进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1972年毕业。 这家伙语言天赋了得,除了俄语,还能说英语、法语、僧伽罗语和迪维希语,算是外交场上的一把好手。
刚毕业,拉夫罗夫就被派到苏联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干了四年,干啥呢?翻译、顾问,还给大使当过私人秘书,负责橡胶生产和马尔代夫的事务,算是积累了不少基层经验。 1975年回国,进了外交部国际组织司,专门研究联合国的事。1981年到1988年,他在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混得风生水起,从顾问干到高级顾问,参与裁军和维和谈判,眼界大开。 1988年,他被提拔为外交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副司长,1990年又当上国际组织和全球问题司司长,1992年直接升副外长,还拿了个全权大使的头衔。 1994年到2004年,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当了十年俄罗斯常驻代表,六次主持安理会,处理过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问题等棘手事,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他的风格很鲜明,讲话逻辑清晰,态度强硬,总能把俄罗斯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2004年3月9日,普京点名让他当外长,从此他成了俄罗斯外交的门面。2012年和2020年,他两次被重新任命,稳得一批。
拉夫罗夫在国际上名气大,但也争议多,尤其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他因为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被美国、欧盟等国列入制裁名单,家人也跟着遭殃。 拉夫罗夫的私生活低调,1971年娶了玛丽亚·拉夫罗娃,生了个女儿叶卡捷琳娜,女儿后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嫁了个经济学家,定居伦敦。 他还是个足球迷,喜欢斯巴达克莫斯科队,政治上跟统一俄罗斯党挂钩。 外界传过他跟一个叫斯维特兰娜·波利亚科娃的女人有关系,她女儿在伦敦买了豪宅,但这事没被证实。 他拿过不少荣誉,2020年被封为俄罗斯劳动英雄,2025年3月还得了圣安德鲁第一召集人勋章。
不过,2022年冲突爆发后,他的国际形象有点两极分化,有人觉得他是俄罗斯的忠诚卫士,有人觉得他是冲突的推手。 拉夫罗夫的外交生涯跨越了苏联解体、冷战后格局调整和俄乌冲突等大事件。他在联合国和外交部的经历,让他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了如指掌。 他的每次发言,都带着俄罗斯的战略考量,2025年的这番话也不例外。接下来,咱们就看看他这话到底啥意思,背后有啥故事。
2025年3月12日,拉夫罗夫在莫斯科一场记者会上放出狠话,说如果乌克兰当初跟俄罗斯好好合作,落实俄罗斯的倡议,1991年独立时的领土边界基本能保住,至少除了克里米亚和部分顿巴斯,其他地方不会丢。 这话听起来简单,实则信息量巨大,指向了俄乌关系几十年的恩怨和冲突的深层原因。 先说1991年的背景。苏联解体,乌克兰8月24日宣布独立,承诺保持不结盟地位,尊重俄语等少数民族权利。 俄罗斯基于这些条件承认了乌克兰的主权,两国还签了1997年的《友好合作与伙伴关系条约》,约定互不侵犯,尊重现有边界。这段时间,俄乌关系虽然有摩擦,但总体还算平稳。
可到了2000年代,乌克兰开始向西方靠拢,尤其是2008年北约布加勒斯特峰会明确表示支持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俄罗斯立马急了,觉得这是西方在自家后院搞扩张,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2014年是转折点。乌克兰爆发“欧迈丹”运动,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俄罗斯迅速出手,3月吞并了克里米亚,还支持顿巴斯地区的分离主义武装,引发了顿巴斯战争。 拉夫罗夫提到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乌克兰如果能继续保持中立,不倒向北约,事情可能不会闹到这一步。 为了平息顿巴斯冲突,2014年和2015年签署了明斯克协议,要求停火、撤军,乌克兰得给顿巴斯特殊地位,还得改宪法。 可协议执行得一塌糊涂,乌克兰觉得俄罗斯没撤军,俄罗斯说乌克兰没落实政治改革,双方互相甩锅。
拉夫罗夫还提到乌克兰的“欺骗”。他指的是啥?一是乌克兰在明斯克协议上没诚意,拖延时间,暗地里加强军力; 二是乌克兰越来越亲西方,2019年泽连斯基上台后,直接把加入北约和欧盟写进宪法,彻底撕下了中立的面纱。 俄罗斯这边,从2014年起就多次警告,加入北约是红线,2021年还提出了安全保障草案,要求北约停止东扩,限制在东欧的军事部署,结果被西方直接拒绝。 拉夫罗夫的逻辑是,乌克兰如果听劝,不往北约跑,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事可能是个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压根不会丢。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发动全面入侵,冲突升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俄罗斯迅速占领了赫尔松、扎波罗热的部分地区,顿巴斯战线也全面激活。
拉夫罗夫的言论,实际上是俄罗斯官方叙事的一部分:乌克兰的西倾政策和违背承诺,直接导致了领土丧失。他还警告,如果乌克兰继续硬刚,未来可能丢更多地盘。 这话在国际上争议很大。乌克兰和西方认为,俄罗斯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违反国际法,乌克兰有权选择自己的外交政策,北约东扩只是俄罗斯的借口。俄罗斯则坚持,北约的步步紧逼和乌克兰的“背叛”逼得他们不得不采取行动。 拉夫罗夫这番话的深层含义,是在为俄罗斯的立场辩护,同时给乌克兰和西方施压。他提到的1991年边界,其实是个理想化的假设,现实中,俄乌双方的信任早就崩了。 乌克兰觉得俄罗斯想吞并自己,俄罗斯觉得乌克兰被西方当枪使。明斯克协议的失败、北约的扩张、乌克兰的宪法修改,这些节点一步步把双方推向了对抗。 拉夫罗夫的言论,等于在说:乌克兰当初选错了路,现在的苦果是自找的。这话听着刺耳,但反映了俄罗斯对冲突原因的解读。
俄乌冲突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算起,已经打了十多年,2022年的全面入侵更是把战火推向高潮。 截至2025年4月,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大约20%的领土,包括克里米亚、顿巴斯部分地区、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部分区域。 乌克兰这边,靠着西方的武器和资金支持,顽强抵抗,2022年秋天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发起反攻,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整体战局还是胶着。 冲突造成了几十万军民伤亡,800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820万逃到国外,成了二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
拉夫罗夫作为俄罗斯外交的掌舵人,始终站在前台。2025年4月11日,他在独联体外长会议上又重申,乌克兰想恢复1991年边界“完全不可能”,还指责乌克兰对俄语使用者搞“虐待”。 他的立场跟俄罗斯一贯的调子一致:乌克兰必须接受现实,承认俄罗斯对部分领土的控制,否则别想谈和平。 同期,美国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在沙特跟拉夫罗夫会面,讨论停火可能性,但俄罗斯坚持要求乌克兰让步,乌克兰则强调恢复主权完整,谈判进展缓慢。 国际社会对冲突的态度分裂严重。西方国家继续给乌克兰送武器和钱,美国到2023年2月就提供了超过500亿美元的援助,包括火箭系统、坦克和无人机。 欧盟、日本、加拿大等也跟着加码,制裁俄罗斯的金融、能源和科技行业,冻结了俄罗斯央行的大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