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张太后宣太监王振进宫面见。王振刚跪下行礼,张太后就

史说畅谈呀 2025-04-19 10:39:43

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张太后宣太监王振进宫面见。王振刚跪下行礼,张太后就大喝:你伺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侍卫抽出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

一团和气的大殿上突然杀气腾腾,王振被吓得魂不附体。他万万没想到,太后宣他进宫是要他小命的。

朱祁镇连忙跪下为其求情,在场的5位大臣也纷纷求情。

张太后恶狠狠的警告他:看在有人为你求情的份上,就饶了你,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 之后的王振,见到张太后就像老鼠见了猫。

然而,张太后并没有打算就这样放过他,隔三差五就把王振叫过去骂一顿,王振足足被骂了七年。

张太后想要杀掉王振,下一道懿旨就是了,何必要故弄玄虚来这么一出呢?

其实,张太后并不是真心要杀王振,更多的是想震慑王振,不要做过分的事情,张太后明白,朱祁镇和五位大臣一定会为其求情,所以在他们求情的时候,顺水推舟的饶恕了王振,这样王振必定会感念他们的求情之恩,记下他们的人情。同时,也借机震慑五位顾命大臣,不要利用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架空皇帝。

张太后把自己的政治手腕发挥到了极致,证明了她是一个足智多谋,而且目达耳通的政治家。

张氏在1379年嫁给朱高炽,后来,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张氏也就成了太子妃。

当时朱棣并不是很满意自己这个肥头大耳的跛脚儿子,加上一直想抢太子位子的朱高煦整天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朱棣常有改立太子的意思。

张氏察觉到朱棣的意思,为了巩固丈夫的太子之位,张氏每天亲自为朱高炽安排减肥餐食,督促他加强锻炼。

并且经常对公婆嘘寒问暖,侍候得十分周到,大打感情牌,深得朱棣夫妻的喜爱。朱棣甚至对朱高炽说:“要不是你有个好媳妇,早就想废掉你了!”

(《明史》记载:“太子数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所幸,他们很快又有了一个更大筹码,长子朱瞻基,这孩子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朱棣喜爱,将其钦点为皇太孙。这也让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更稳了。

朱高炽娶到张氏,真是他的福气。张氏不但贤惠,在事业上也没少帮忙。

那时,朱棣经常北巡,还忙着五出漠北、迁都等事,经常不在南京,留守南京监国的重任自然落在太子朱高炽头上。张氏就在他旁边帮忙,帮助他处理政务 ,并给他提供建议,这也让朱高炽受益匪浅。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朱高炽当上皇帝。

(“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

可惜朱高炽当上皇帝不到一年就挂了。朱瞻基即位,张氏也从皇后变成皇太后。

朱瞻基早年随爷爷朱棣出征历练,对朝中大事并不熟悉,又是一个喜爱游乐的天子,素有“蛐蛐皇帝”的称号。在他当政期间,军国大事经常要请母亲定夺,两人也没有传出什么权力上的争斗,成为佳话。

可朱瞻基什么好的不学,学他老爸短命。才当了10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朱瞻基刚死,太子朱祁镇才9岁。有传言太子并非孙贵妃所生,而是宫女生的,所以地位很不稳固,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传得满天飞。这时候,张太后的意见尤为重要。

张太后支持太子朱祁镇并拥立他为皇帝,实际上,如果不是她的决定,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的。

在朱瞻基死后,张太后还没来得及擦干眼泪,就赶紧召集五大臣入朝开会。然后把朱祁镇领过来,让他看清楚这五个人,然后以心重长地说:这五个人是先帝留给陛下的,如果陛下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这五个人商量,如果事情没有得到这五个人的赞成,你就不能做。

朱祁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而且,张太后意识到宦官王振有干涉朝政的迹象,就时不时敲打王振,大明王朝才平静了几年。可惜没有除掉他,否则后面也不会有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由于朱祁镇年龄太小,还无法独立处理政务,所以就有大臣提议,让张皇后垂帘听政,协助明英宗。但是张皇后却坚决地拒绝了这个请求,认为这有违祖制。

公元1442年,张氏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她拥有出色的政治才干,辅佐了三位君王,却始终站在幕后,坚守自己的原则,为明朝的安定繁荣做出贡献。

但是作为一个女人,背后确是无尽的悲苦。

每次地位上升一个阶段,意味着一个至亲又离开了她。至亲的离开,没有时间让她悲伤,她得坚强地擦干眼泪,为下一任皇帝保驾护航。

她的声誉极好,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对她的负面评价。

0 阅读:281

猜你喜欢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