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中国氢弹试爆成功的消息震惊世界,当消息传到美国时,中情局立即启动紧急调查,怀疑核心技术遭到泄密。直到二十年后,美国才恍然大悟——研制出中国独有氢弹的,竟是一位从未踏足海外的本土专家。 【消息源自:《中国"两弹一星"工程解密档案》2015年人民出版社;《国家记忆:氢弹研制的1000个日夜》2017年央视纪录片;美国中情局2004年解密的《中国核武器发展评估报告》】 1961年初冬的北京,于敏裹着棉大衣钻进中科院原子能所的平房时,哈出的白气在眼镜片上结了一层霜。这位34岁的理论物理学家刚被钱三强叫去谈话,推门就看见桌上摊着几张写满复杂公式的草稿纸。"小于啊,组织决定让你转攻氢弹理论。"钱三强搓着手说,"咱们的原子弹还没影儿,可美国人已经在太平洋试爆了千万吨级的氢弹。" 于敏扶了扶眼镜没说话。他清楚记得三个月前《参考消息》上的照片:美国"城堡行动"氢弹试验把整个比基尼环礁炸成了漏斗状。当时组里几个留苏回来的同事嘀咕:"人家用大型计算机算了几万次,咱们连手摇计算机都配不齐......" 在后来被称作"九院"的青海221基地,科研人员住的是半地下的干打垒土房。1965年冬天特别冷,于敏带着组员围在火炉边推导方程,算完一页纸就往炉膛里塞——不是取暖,是销毁痕迹。有天深夜核对数据时,助手突然指着草稿惊呼:"于老师,这个热核材料密度参数是不是算错了?"于敏抓过算盘噼里啪啦打了一遍,突然把棉帽往桌上一摔:"好!就是它!"这个后来被称为"于敏构型"的关键突破,让中国绕过了美苏耗费巨大的"T-U构型"技术路线。 1967年6月17日清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刮着七级大风。负责现场指挥的邓稼先紧攥着对讲机,听见观测站报告:"冲击波超压值达到预期,火球直径......"话没说完就被爆炸声吞没。3200米外的半地下掩体里,于敏透过防护镜看到那个不断膨胀的太阳,突然想起三年前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的问话:"于敏同志,氢弹还要多久?"他当时回答:"争取三年。"现在手表指针停在8点20分,比承诺提前了半年零十三天。 美国《纽约时报》两周后才从卫星照片确认这次爆炸当量达330万吨,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230倍。中情局特别小组翻遍所有情报档案,最终在报告里写道:"没有证据表明中国获得外部技术援助,其突破速度超出所有预测模型。"而此刻的于敏正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邻座乘客指着报纸上"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标题感慨,他低头笑了笑,继续修改那份《关于热核武器小型化的初步设想》。 直到1988年解密期到来,国际社会才知道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数学家才是中国氢弹真正的理论奠基人。2019年1月16日,92岁的于敏去世时,他书房抽屉里还留着1967年的工作证,照片下方印着"国营221厂"——这个当年在地图上不存在的地名,如今已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最显眼的展品。
1938年,国民党少将陈尔晋的新婚妻子突然变了个人。每天浓妆艳抹出门,深夜才醉醺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