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艺术大师林风眠7岁时,看见母亲被村民抓去“沉塘”,他提起菜刀就冲向人群,挡在被五花大绑的母亲面前,怒吼道:谁敢欺负我母亲,我就砍死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7年,广东梅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7岁的林风眠目睹了一场揪心的悲剧,他的母亲,一个瑶族女子,被村民五花大绑,准备“沉塘”处死。 年幼的林风眠怒火中烧,抓起一把菜刀冲向人群,挡在母亲面前,声嘶力竭地喊道:“谁敢欺负我母亲,我就砍死谁!”这震撼的一幕不仅救下了母亲的性命,也成为林风眠悲情人生的起点。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他用画笔将童年的创伤与一生的苦难化为永恒的艺术,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林风眠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他的母亲出身瑶族,被父亲从人贩子手中买来,沦为家中劳作的工具,在那个封建观念根深蒂固的村庄,母亲因少数民族身份饱受歧视,丈夫的冷漠与村民的白眼让她生活如履薄冰。 林风眠的父亲脾气暴躁,稍有不顺便对妻子拳脚相加,母亲却始终默默忍受,只为护住年幼的儿子,林风眠出生时因母亲营养不良而体弱,险些被父亲丢弃,是母亲拼尽全力哺育,才让他活了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不堪忍受家庭的压迫,与村中染坊工人私奔,却被村民抓回,视为“不守妇道”,面临“沉塘”的酷刑。 7岁的林风眠目睹这一切,愤怒与绝望驱使他挥刀护母,村民被他的勇气震慑,暂时放过了母亲,但她最终被卖给人贩子,不久后病逝,永远离开了林风眠。 母亲的离去在林风眠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他开始用画笔描绘母亲的模样,试图留住那逐渐模糊的温柔形象,8岁时,命运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他用6个铜板买的彩票意外中了1000大洋,这笔巨款为他日后的求学之路铺平了道路,15岁时,他在梅州中学遇到了恩师梁伯聪,梁老师发现了他的艺术天赋,鼓励他到国外深造。 1919年,林风眠远赴法国,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师从杨西斯,系统学习西方艺术,他的才华在异国他乡迅速绽放,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1924年,林风眠在德国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42幅作品,震惊了包括蔡元培在内的观众,蔡元培盛赞其才华,促成他回国执教。 1926年,26岁的林风眠成为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创下全球最年轻艺术学院院长的纪录,他大胆改革,引入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开设戏剧、雕塑课程,邀请齐白石、周作人等名家任教,致力于中西艺术的融合。 然而他的革新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批评现实的作品还险些招来军阀的杀身之祸,幸得张学良一句“一个画画的,起不了什么风浪”而脱险,爱情的悲剧也接踵而至。 在巴黎,他与德国女友罗达相爱,志趣相投的两人曾憧憬美好未来,却因罗达产后患产褥热去世,孩子也夭折,这场打击让林风眠的画作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 1966年,政治风波席卷全国,林风眠未能幸免,他被莫须有的“日本特务”罪名投入上海第一看守所,戴着手铐度过了五年非人生活,眼见好友傅雷夫妇自杀,恩师蔡元培早已离世,他内心的恐惧达到顶点。 为免画作成为罪证,他亲手销毁了2000多幅心血之作,获释后,他在周恩来干预下得以离开大陆,定居香港,然而晚年的林风眠生活困顿,只能栖身于简陋的仓库继续作画。 1991年,91岁的他在香港去世,临终遗言是“想要回家”,他的画作,尤其是那些仕女图,女子面容哀愁、背影飘逸,仿佛寄托着对母亲与罗达的永恒思念,令人动容。 林风眠的仕女图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他灵魂的写照,画中女子的忧郁眼神与孤寂姿态,折射出他对母亲被卖、罗达离世的深深悲痛,他的艺术将个人苦难升华为人类共鸣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瑰宝。 如今,其作品被列为国家不可出境文物,永久珍藏,林风眠七岁护母的勇气,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用画笔对抗命运的不公,用艺术回应生活的苦难,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创造力。 1907年林风眠挥刀护母的场景,不仅是他童年创伤的缩影,也预示了他一生的悲情基调,母亲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林风眠的画作则成为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呼唤。 艺术的力量在于将苦难转化为希望,艺术家用生命创作的不仅是作品,更是精神的传承,林风眠的艺术遗产,激励后人珍视文化,关注社会进步,消除压迫与偏见,让更多人找到生命的温暖与希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钱江晚报2024-08-12《晚潮|林风眠:毕生为“中西融合”而“摸索”》
1907年,艺术大师林风眠7岁时,看见母亲被村民抓去“沉塘”,他提起菜刀就冲向人
如梦菲记
2025-04-20 13:40: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