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不相信眼泪
最近行业里流行一个新词儿叫“透析式招聘”——说白了就是一边疯狂招新人,一边加速清退老员工。
朋友跟我算过一笔账:应届生月薪2万抢破头,替换掉月薪6万的老员工,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能省50万。
哪怕赔上N+1的顶格补偿金,企业撑过一年就能回本,第二年直接开赚,更何况新人还比老员工年轻十岁起步。
有人问经验断层怎么办?
在大厂流水线式的分工里,90%的岗位都是标准化操作。
新人在工位上拧三个月螺丝,熟练度未必输给干了十年的前辈。
那些被优化的中年人总被说“没有核心竞争力”,可当初明明是企业亲手把员工打磨成适配某个零件的螺丝钉。
更耐人寻味的是舆论风向:应届生拿不到offer能上热搜,35岁被裁的房贷车贷却无人问津。
社交平台上总有人嘲讽:“在大厂镀金十年,抵得过普通公司干一辈子,还不知足?”这话听着耳熟吗?
像极了过年时亲戚说的“公务员都嫌待遇差?怎么不想想农民工?”
说到这儿想起个冷知识:俄罗斯航空空姐平均年龄50+,体型180斤起步,公司宁可顶着高油耗也不换年轻空乘。
虽然总被调侃“坐俄航像进集体农庄”,但这种不搞青春饭的用人态度,倒让中年打工人看得眼眶发热。
下次要是有人说“企业要有社会担当”,建议把这段案例甩他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