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同出生于1927年,家境贫寒,一家人经常为了吃食发愁,奉孝同年仅四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做家务了。
贫困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奉孝同坚毅的品格,他本以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会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我军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1934年12月,红二军来到了奉孝同的村子,年幼的奉孝同看到拿着枪支的人害怕地躲了起来。
当他看到自己的父亲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呼时,才敢出来。
晚上,红二军的几名战士就住进了奉孝同的家里,这时他才知道原来他们如此的和蔼。
看到几名战士主动帮自己家修补房屋,打水劈柴时,奉孝同更是喜欢上了他们。
从那一刻起,奉孝同就定下了参军的念头。
可因缘际会之间,奉孝同这一心愿直到建国后才得以实现。
1950年6月,奉孝同加入志愿军,那一年,他二十三岁。
按照他的年龄来看,参军已经算是很晚的了,所以在进入新兵营训练的时候,他身边大多人都比他年纪小。
虽然身体素质比不上十几岁的小伙子,但奉孝同却十分肯吃苦,在新兵营中十分出色。
后来,在朝鲜作战时,奉孝同也丝毫不减英雄气概,他在和战友突围的时候,多次掩护战友撤退,杀敌无数。
在朝鲜的几年时间里,奉孝同无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无数次看到战友牺牲在自己面前,他知道战场上提升自己的实力的重要性,经常练习枪法。
当时的他不知道,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努力,才能在不久之后让他有能力站在自己的偶像毛主席的身后。
1953年,奉孝同得胜归来,本来他是可以复原回家的,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了奉孝同的面前。
当时中央警卫局打算从各大部队选拔人才,扩充人才,而朝鲜战场上真刀真枪走出来的战士就成了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奉孝同因为在朝鲜战场上表现英勇,被部队推荐出去参加选拔。
奉孝同最终过关斩将,留到了最后,成功选进了中央警卫局,在警卫团一中队服役。
更大的惊喜很快就冲晕了奉孝同的头脑,他们一中队被安排去负责毛主席的安全。
在经过岗前培训后,奉孝同很快就上岗了。
在和毛主席在一起的五年时光中,奉孝同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另一面。
据他自己叙述,毛主席待人一点架子没有,还经常关心身边人。
有一次,奉孝同在执勤的时候,毛主席看到他后,还和他聊起了家常,就像邻居叔叔一样和蔼可亲。
在得知奉孝同没上过几年学时,毛主席还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学习,甚至还为他找来老师,给他上课,奉孝同一身知识大部分都是在那段时间学的。
时光易逝,五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奉孝同也迎来了自己的复员生活。
在听说陪伴自己五年的小战士就要离开时,毛主席还主动找来奉孝同谈话,让他即便回到了基层,也要不忘初心,为百姓做实事。
出于对毛主席安全的考虑,上级在奉孝同临行前,找到他要求他不要和任何人说自己曾经保卫过毛主席,奉孝同欣然同意。
回到家乡后,有人问起他的时候,他只是说自己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北京工作过,其余的就绝口不提了。
奉孝同自此和妻子王欢云以种地为生,一家人勉强能填饱肚子。
1959年,当年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减产,一家人连饭都吃不上,只能靠吃野菜和“神仙土”为生,他的小女儿也因为这次饥荒死去。再后来,他的二女儿被人拐卖,再无消息。
最后,奉孝同唯一的女儿的婚姻也不幸福,离婚后带着一儿一女和老父亲一起生活。
可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老人,他的外孙子突然身患重病,在花光了全家的钱后,撒手人寰。
2005年,他的女儿也身患重病,可此时家里已经没有钱来治病了。
直到万般无奈之时,奉孝同写下了封求助信。
当地政府在调查清楚后,给奉孝同老英雄以应有的待遇,每月510元的优待补贴,甚至还给他们一家人安排了低保。
虽然生活十分不如意,但奉孝同老英雄仍然十分乐观,总说自己最快乐的一段时间就是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