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一道文科题让无数人望而却步,考生抓耳挠腮也无从下笔

蜀山史道 2025-04-21 09:46:39

1932年,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一道文科题让无数人望而却步,考生抓耳挠腮也无从下笔,这其实只是一道对联题,上联仅有三个字,为“孙行者”。

让考生们憎恨无比的出题人就是民国著名大师陈寅恪老师。

陈寅恪做这次考试的出题人也比较偶然,原本的出题人一直是朱自清,可巧就巧在朱自清出国访问了。

刘文典就负责这次考试,苦于没有合适的出题人,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偶像陈寅恪。

陈寅恪本来就对清华大学的出题风格有所不满,他认为以往的出题太拘泥于规矩了,反而落了俗套,现在有出题的机会,他可谓是求之不得。

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陈寅恪也是慎之又慎,既想选拔出来真正的人才,又想选出有文学功底的人。

在思考良久后,陈寅恪终于出完题刘文典在收到试题时,看到上面只有两道题,另一道题是作文题,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

刘文典在接到两道题的时候,也是吓了一跳,作文题目可以理解为想要看看考生的中文水平,同时也能看到他求学的目的,便于选拔人才。

可是对联题就让人摸不到头脑了,自从新文化运动之后,各种考试中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对联题了。

更何况三个字的对联就被称为“无情对”,不光要寓意登对,同时还要上下联之间毫不相关,对于考生的文学水平有极高的要求。

最初,刘文典也觉得这样出题太过大胆了,但出于对自己偶像的信服,他就用了这套试卷。

在正式考试时,果然很多考生抓耳挠腮,陈寅恪在批卷子的时候同样也很头疼,因为这名多卷子中,就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答案。

等他批到最后的时候,已经逐渐失去了耐心,可就在这时,一张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名考生名叫周祖谟,他的卷子上写的“胡适之”三个大字。

陈寅恪顿觉此生文学功底雄厚,因为他在出题的时候,想了两个答案,分别是“祖冲之”和“王引之”,写的时候他就觉得并不是很满意,但因为时间仓促,也没想出来更好的答案,现在看到了周祖谟的答案更是觉得自愧不如。

胡和孙两个字,在古代合起来就是“猢狲”二字,同时,“适”和“行”二字,一个在古语中有到达之意,一个则有行动之意,彼此之间互为因果。至于“者”和“之”就更加巧妙了,两个字都是古文最后的虚词。

如此严丝合缝的对联不可谓不巧,关于周祖谟的身份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周祖谟是何许人,周祖谟也因此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从此在国学领域做出了极深的造诣。

周祖谟在参加清华大学考试时,年仅18岁,妥妥的少年英才了。

周祖谟是北京当地人,小时候上的是私塾,长大后念新式学堂,接受传统和现代的冲击长大,不光懂新文学样式,还对传统文学研究颇深。

在联系上周祖谟后,陈寅恪专门把他叫到办公室交谈,陈寅恪对周祖谟的国学造诣十分欣赏。

在两人交谈过后,周祖谟也表达了自己对清华大学的向往。

但世事难料,最后周祖谟还是选择了北京大学的中文系。

主要是周祖谟家境贫寒,无法支撑清华大学的费用,再加上他当时报的是清华大学的英语系,所以最终投入了北京大学的怀抱。

陈寅恪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没有说什么,他也知道北京大学在中文方向的实力对周祖谟的成长也是好事。

虽然当时很多人说陈寅恪出这道题就是故意刁难考生,而周祖谟答上了也无非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对于外界的这些说法,两人都是一笑置之。

在这之后,周祖谟也没有和陈寅恪断了联系,他从北大毕业后就一直从事音乐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周祖谟返回自己的母校担任教师,即便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也一直奋战在三尺讲台,为我国的文字领域培养人才。

后来,周祖谟更是成为了中国语言文字界的大师级人物,负责国家的汉语教育教学工作。

即便是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但周祖谟一直没有忘记陈寅恪,两人的关系与其说是师生,更像是朋友,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持续了他们一生。

0 阅读:48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