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鬟出身的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正妻被丈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有些发懵,刚到嘴边的斥责硬生生咽了回去。李氏则惊恐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老爷,这……这不合规矩。”李氏声音颤抖着说道。
丈夫大手一挥,朗声道:“有何不合规矩!今日咱们儿子延闿高中进士,这是天大的喜事,你功不可没,快坐下!”
李氏眼中瞬间盈满泪水,这是她多年来从未敢想过的待遇。
此时,正妻的脸色极为难看,却也不好发作,只能强颜欢笑道:“老爷说得是,这确实是大喜之事。”
饭桌上,李氏紧张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丈夫见状,亲自为她夹菜,说道:“这些年,你为这个家付出甚多,延闿能有今日,也离不开你的教导。”
李氏连连点头,哽咽着说:“都是老爷和少爷争气。”
至于正妻意图斥责李氏这一行为,丈夫根本不在意,摆了摆手说:“没事儿,大家都坐下吃吧,等延闿回来了咱们再好好庆祝。”
几个人这才继续用餐。
这正是1904年发生在湖南谭家的一幕,丈夫是谭钟麟,而那个侍奉二人的通房丫鬟李氏,正是谭延闿的生母。
这天,正是谭延闿高中进士的时候。
谭钟麟顾不得李氏摔破一个碗的小事儿,此时正为家中自己的儿子高中进士而开心。
但事实上,谭钟麟还是有些意外的,由于谭延闿出身的原因,谭钟麟一直看不上这个儿子,只因他的母亲是通房丫鬟,连个小妾都算不上。
但是想想谭延闿自幼就显得聪颖好学,如今能够高中进士,谭钟麟也是颇为满意。
此时的谭延闿正在往家赶的路上,此刻的他满心欢喜,因为他的母亲李氏终于不用再受苦了。
原因就是他的母亲在家中一直干着最辛苦的工作,尽管为谭钟麟生了个儿子,地位也没有丝毫提升。
谭延闿自幼也没有过多得到过父亲的关爱,只有读书方面,父亲对此格外严厉,要求格外的高。
他自幼感受到的爱从来都是来自于母亲,李氏也很心疼这个儿子,但她一个通房丫鬟能做什么呢?要想母子摆脱在谭家的这种尴尬地位,只能儿子努力取得功名才有可能。
好在谭延闿十分争气,甚至于连帝师翁同龢都称他是个“奇才”。
终于,谭延闿赶上了中国最后一场科举,一举中第,虽然不是状元这种惹人注目的名次,但好在依旧取得功名了。
谭延闿很是开心,中举第一时间就已经往家赶,只不过路程遥远,哪及得上电报的快速。
所以谭延闿及第的消息传入家中后,他还在赶回家的路上。
之后的李氏在谭家终于得到了尊重,尽管谭钟麟在谭延闿及第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但是由于谭延闿的存在,谭家待李氏也是照顾得很到位。
谭延闿在外做官的时候,时常担忧家中母亲,经常去信给家中,叮嘱众人要好好侍奉母亲。
李氏苦了一辈子,到最后终于能够不再那么辛苦,而谭延闿也没有辜负她的期待和呵护,不仅高中进士,为官期间也爱护百姓。
到了1916年,这年恰好谭延闿在黄兴的力挺下主政湖南,可此时他的母亲李氏已经病重。
谭延闿接到消息,立刻抽出时间回到家中,可还是没能见到李氏最后一面。
谭延闿只能含泪为母亲送葬。
在李氏的葬礼上,还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氏身为妾室,按封建礼节出殡不能走正门,只能从侧门出入。
谭延闿自然不会同意,但谭延闿一再要求,甚至自己躺在母亲棺椁上大喊:“我死了,出殡吧!”
众人无奈,劝下谭延闿后,便抬着李氏的灵柩从正门走出,就这样安葬了李氏。
可怜李氏一生辛苦,好在她的儿子谭延闿通过读书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给李氏带来了一个好过一些的晚年生活。
谭延闿后来多次主政湖南,由于家中的影响,他痛恨封建思想,主政期间力主共和,在湖南大力推行民主政治,还大力支持发展地方实业,推进多项改革。
而这,离不开谭延闿母亲李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