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边防战士魏德友回山东老家相亲,由于长得帅,前来看的人排成了长龙,他不急不忙地提出一个条件:愿意嫁给我可以,但必须答应一个要求!没想到,这个条件一说出来,吓得一大群女孩纷纷离开。
上世纪60年代魏德友正值而立之年,在部队服役多年后,决定响应祖国号召,奔赴边疆建功立业,然而,作为家中独子,他这一决定,着实让父母犯了难,正值适婚年龄的魏德友,在家人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同意先成家再远行。 说来也巧在一次军人相亲大会上,魏德友一眼相中了刘景好,朴实而美丽的刘景好,不仅有着一双勤劳的手,还有一颗坚韧不拔的心,魏德友向她提出了自己的打算,没想到,刘景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就这样,这对有情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从此,刘景好有了个新名字刘京好,寓意着对首都的向往与热爱。 新婚燕尔本该是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日子,可这对新人却马不停蹄地启程奔向了遥远的新疆,那里,有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初到新疆面对眼前荒凉的景象,即便是心志坚定如刘京好,也难免有些退缩,然而,当她望向丈夫那坚毅的眼神时,她明白,嫁给魏德友,就是嫁给了边疆,既然选择了他,就要与他同甘共苦,共同守护这片热土。 艰苦的环境对夫妻俩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没有像样的房子,他们就用土坯垒起小屋;没有干净的水源,他们就用渗出的盐碱水洗漱做饭;没有足够的粮食,他们就以青稞果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坚守着,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难捱的岁月。 守边的日子说不上惊心动魄,却也从不平静,魏德友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可疑迹象,用望远镜扫视着每一丘陵沟壑,巡逻,填图,解决牧民纠纷,他从未缺席,而刘京好,也渐渐从生活的艰辛中挣脱出来,成为了丈夫最得力的助手,没人陪魏德友巡逻时,她就与他同行,为保证补给,她不辞辛劳将生活用品一个个置办齐全。 时光荏苒魏德友和刘京好在戈壁滩上一晃就是几十年,这些年来,战友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牧民们也陆续迁徙,唯有他们,始终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忠诚”二字的意义。 巡逻是魏德友每天必做的功课,风餐露宿,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据统计,魏德友平均每年的巡逻里程,都在3000公里以上,几十年下来,他的脚步,几乎丈量遍了边境线的每一寸土地,“既然选择了戍边,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在魏德友看来,巡逻虽苦,但却是自己的本分,就是凭着这股子倔强劲儿,他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活界碑”。 守土尽责的背后,是刘京好无言的付出,为了节省开支,她精打细算,变着花样将有限的物资发挥到极致;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不辞辛劳,一人承担起了家务和放牧的重任,在这个女人身上,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即便生活再苦,她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既然嫁给了他,就要与他同甘共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内心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