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法官酒后开车撞飞6旬男子,为何酒精检测三天后送检? 事故当晚(2024年4月13日),交警现场使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得蒙某某血液酒精含量为22mg/100ml(超过酒驾标准20mg/100ml),并采集了血样。但血样直到3天后(4月15日)才送至疾控中心检测,最终结果显示为18.41mg/100ml,未达酒驾标准。律师谭敏涛指出,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在涉嫌酒驾的情况下,应立即抽血送检以固定证据。延迟可能导致酒精代谢,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例如,酒精在人体内每小时代谢约10-20mg/100ml,若送检不及时,数值可能下降。 交警使用简易程序处理此案,但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涉及人员重伤或死亡的案件应适用普通程序。本案中,受害者王先生多处骨折(包括肋骨、锁骨、脊椎等),需ICU抢救,显然属于重伤范畴。交警事后承认未进行刹车痕、车速等关键证据调查,属于“工作缺失”。交警在事发当天(4月13日)即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蒙某某负主要责任(70%)。但律师指出,在血检结果未出的情况下划分责任可能不公,且简易程序的适用缺乏合理性。 蒙某某为退休法官,家属质疑其可能利用司法系统人脉干预检测流程,例如故意拖延送检时间以降低酒精浓度。根据《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网页6),血液样本需及时送检(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但需全程录音录像并规范保存。本案中,交警未说明延迟送检的具体原因,仅承认程序瑕疵,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担忧。 若血检结果确认酒驾,蒙某某需承担全责且保险拒赔,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而当前结果使其仅承担主要责任,保险公司可进行赔偿。此案暴露的程序漏洞和身份争议,加剧了公众对司法系统公正性的质疑,尤其是对“特权干预”的担忧。 律师建议家属对血检结果提出复议,要求重新鉴定,并对事故责任认定申请复核。若协商未果,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赔偿。相关部门需公开送检延迟的合理解释,并彻查是否存在人为干预,以维护程序正义。 延迟送检的直接原因尚未明确,但程序违规、酒精代谢可能性及肇事者身份的特殊性均成为争议焦点。
退休法官酒后开车撞飞6旬男子,为何酒精检测三天后送检? 事故当晚(2024年4
君旭和趣事
2025-04-22 17:18: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