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驻守疏勒县国民党四十二师的一名甘肃籍士兵杨庭章,做为起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2 20:08:52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驻守疏勒县国民党四十二师的一名甘肃籍士兵杨庭章,做为起义部队的一员,继续留在新疆建设新疆,1961年修筑完兰新铁路后,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杨庭章响应党的号召,落后到了他熟悉的疏勒县80公里外的维吾尔族小村,当时一块分来5个人,后来其它4人陆续离开了这个偏远村庄,这样村里只有杨庭章一个汉族人了 杨庭章这辈子,像是从甘肃的黄土里蹦出来,又在新疆的沙窝里落地生根的人。他没啥大本事,也不是啥英雄,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出身,却用自己的脚印,踩出了一条民族团结的路。他的经历,不稀奇却真实,值得咱们聊聊。 杨庭章是甘肃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地里刨不出啥好收成。小时候没念过啥书,认识的字还没一巴掌多。1940年代末,甘肃乱成一锅粥,他被国民党四十二师抓去当兵,稀里糊涂就扛上了枪。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四十二师驻守疏勒县,部队起义那天,他没啥想法,就跟着大部队投了解放军。 起义后,有人回了老家,有人去了别处,杨庭章却留在了新疆。他没啥远大志向,就是觉得这边需要人,能干点活儿。1961年,兰新铁路开工,他被调去修铁路。那几年,戈壁滩上风沙大,太阳毒,每天扛枕木、铺钢轨,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铁路修通后,国家正赶上困难时期,吃的都不够,党号召支援偏远地方。杨庭章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熟门熟路,就报名去了疏勒县80公里外的一个维吾尔族小村。 这小村在南疆边上,周围全是沙子,胡杨树都稀稀拉拉。村里人住土房子,生活简单,跟甘肃老家差不多,但风俗完全不一样。杨庭章刚去时,跟另外4个人一起分到那儿,可村子太偏,条件太苦,其他人待了没多久就走了。到最后,村里就他一个汉族人。 他没抱怨,也没想着跑。刚开始,语言不通,吃饭习惯也不一样,但他不怵,跟着村民下地干活,学着赶羊、种地。慢慢地,他开始学维吾尔语,从最简单的问候学起,磕磕绊绊地跟人聊几句。不到一年,他能听懂大半,还能说上几句简单的。村里人看他实诚,挺喜欢他,给他起了个维吾尔名字,叫“艾合买提”,意思是靠得住的人。 1965年,杨庭章快五十了,村里人给他介绍了个对象,是个带着三个孩子的维吾尔族妇女,刚离了婚,日子过得紧巴巴。俩人凑一块儿,结了婚,婚礼没啥排场,就是村里人聚一块儿吃了顿饭。后来,他们又生了四个孩子,家里一下热闹了。杨庭章跟媳妇一块儿种地,养孩子,学会了做维吾尔族的饭,连穿衣打扮都跟村里人一样。他干活踏实,待人和气,村里人拿他当自家人,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不是外人了。 孩子们长大后,户口都报的维吾尔族,娶的嫁的也都是村里的维吾尔族人。杨庭章的汉语越用越少,维吾尔语倒是说得顺溜,连做梦都用南疆话嘀咕。他看着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心里挺满足,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来。 到了1990年代,杨庭章七十多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他想着回甘肃看看,毕竟几十年没回老家了。坐了好几天的长途车,他到了甘肃,亲戚们都挺高兴,拉着他问东问西。可他说起话来,汉语夹着维吾尔语,讲得不利索,亲戚们乐了,说他把新疆带回来了。 老家的人知道他在新疆的习惯,特意准备了清真饭菜,没猪肉也没酒。杨庭章吃着挺舒坦,觉得亲戚贴心。可待了没多久,他就惦记新疆,想回去。临走时,他带了点甘肃的土特产,却没提留下的事儿。亲戚们心里清楚,他的根已经不在甘肃了。 回到新疆,杨庭章彻底融进了维吾尔族生活。他的儿女们说着地道的维吾尔语,在村里成家立业,延续着血脉。他就像当年清末留在疏勒开荒的湘军一样,把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湘军带来了种地技术,把荒地变良田;杨庭章则用自己的日子,证明了民族团结不是空话。

0 阅读:0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