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当许世友一听是陶勇的4个孩子时,立即叫警卫员去接……
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略显压抑的沉寂。南京军区的总部内,许世友将军正专注于一份军区报告。自从“文革”开始,这座曾经喧闹的军区似乎安静了许多,而许世友的脾气也因日益紧张的局势而愈发火爆。
“司令,有人要见你。”保卫人员走到门口,小心翼翼地报告。
许世友正为一些琐碎的事务心烦意乱,几乎不假思索地吼了一句:“不见!”
话音刚落,保卫人员迟疑了一下,补充道:“司令,是陶勇将军的孩子们,他们来了……”
听到这个名字,许世友的手顿了一下。那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陶勇,他曾经的战友,生死相托的兄弟。那一瞬间,许世友猛然站起身,喊道:“快去接他们!”
保卫人员立即去执行命令,而许世友则沉默地站在窗边,双拳紧握,眼神复杂。陶勇,这个名字带给他太多回忆与痛苦。他们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经历无数次生死考验。
可是,这位让他敬重的兄弟,竟在几个月前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孤苦无依的四个孩子。
许世友深吸一口气,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
许世友与陶勇的相识要追溯到战争年代,那是1930年代的红四方面军时期。两人虽然出身不同,性格迥异,但在战场上,他们成了最值得信赖的战友。
陶勇的勇敢与顽强令许世友钦佩不已,而陶勇也一直对许世友充满敬重。每次大战之前,两人都互相勉励,誓言一定要活着见到对方。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两人更是共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许世友记得,陶勇被誉为“拼命三郎”,无论战况多么危急,他总是冲在最前线,带领部队一往无前。在许世友的眼中,陶勇是一位既有指挥才能又不怕牺牲的战士。
到了建国后,命运开始悄然改变。陶勇升任东海舰队司令员,而许世友则在陆军和南京军区中继续发展。虽然职位不同,但他们的情谊从未改变。每当回忆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岁月,许世友的心中总有一丝暖意。
1967年1月,陶勇突然跳井自杀的消息震动了整个军队。许世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久久无法接受。他无法理解,那个曾经英勇无畏的战士,怎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更让他无法释怀的是,陶勇的妻子朱岚也在几个月后追随丈夫而去,留下四个孩子孤苦无依。
许世友回想起那一幕幕,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愧疚。他在内心深处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察觉陶勇的困境?为什么没有出手相助?他清楚地知道,陶勇在那动荡的时代中背负了太多压力与不公,最终才被逼上了绝路。
陶勇去世后,四个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许世友虽然处于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但他从未忘记陶勇的孩子们。他曾经询问过自己的心腹:“陶勇的孩子现在在哪里?他们过得怎么样?”那种无力感折磨着他,但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尽可能帮助这些无辜的孩子。
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警卫员领着四个稚嫩的身影走进了许世友的办公室。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显然已经经历了很多磨难。他们站在门口,神情中夹杂着迷茫和无助,但眼中却流露出一丝希望。
“孩子们,快过来。”许世友走上前,声音有些沙哑。他看着这几个孩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战友,看到了那个为了革命事业而献出一切的陶勇。
孩子们拘谨地站在许世友面前,不敢动弹。许世友蹲下身,抚摸着其中一个孩子的头,轻声说道:“你们的父亲是英雄,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放心吧,有我在,你们不会再受苦了。”
这句话仿佛是一颗定心丸,孩子们的眼中开始泛起泪光。许世友望着他们,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全力照顾好这几个孩子。
当天晚上,许世友召集了军区的高层干部,讨论如何安置陶勇的孩子们。他坚决表示:“这是陶勇的孩子,是我战友的后代,我们必须把他们照顾好。”尽管当时的局势复杂,许世友依然顶住了压力,将四个孩子安排进了军区内的学校,并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照顾。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许世友时常关心这几个孩子的成长。他不仅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保障,还为他们的未来铺平了道路。他明白,照顾好陶勇的孩子,不仅仅是为了战友情谊,更是为了履行他心中的责任与承诺。
许世友与陶勇的故事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层面,更反映了那个时代战友情谊的珍贵。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政治如何动荡,许世友始终铭记着与陶勇在战场上共同拼搏的岁月。他不仅是一位军人,更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战友。
在他们心中,许世友不仅仅是一位叔叔,更是一位给予他们新生和希望的父亲般的存在。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深知父亲陶勇的英勇事迹,也懂得了许世友对他们的无私关怀。
聽風者
许将军陶司令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