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农民起义更是此起彼伏,而曾经辉煌的大唐在此时已经无力再做出改变,在历史的惋惜中,中原大地又再一次陷入了分裂。 虽然唐王朝已然覆灭,但是它旧有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反而是引出了更多新的问题。 中原王朝数百年以来建立的对周边异族的威慑力开始大大下降,朝贡贸易体系也随之崩溃。周边的蛮夷部族自此失去了约束力,开始频频侵吞蚕食中原腹地的领土。 宋朝建立后,政治局势不容乐观。北有辽国和北汉势力在北部边境虎视眈眈,南方有后蜀、南唐、吴越等国割据称雄一方。 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并尽快完成统一,宋太祖决定采纳平章事赵普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建议。 一方面派遣使者到北汉和辽国缓和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整饬军事,准备统一南方的战争。在宋太祖君臣的不懈努力下,南方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先后纳土归降,中原大部分领土又重新被整合为一个“整体”。 在推动统一战争的同时,赵匡胤通过先后两次的“杯酒释兵权”将禁军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重新收归中央所有,避免了新一轮的藩镇割据和武将夺权的出现。随后,宋太祖又对内调整文武官员的职权,废除了殿前都检点一类的官职,改用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要务。 自此“军权尽掌于枢相”,将领皆有兵无权。虽然这些措施的确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但也同时埋下了宋朝“重文轻武”导致的军队战斗力孱弱的隐患。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太宗赵光义(即“赵匡义”,宋太祖称帝后,同辈兄弟为避上讳,“匡”字皆改为“光”)在“烛影斧声”的疑云中仓促继位。 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也为了向天下人展现自己做皇帝的能力,赵光义继续开展其兄未完成的统一大业。 先是在军事武力威慑下,迫降闽和吴越,后又出兵灭亡了北汉。接连的胜利开始让宋太宗有些“飘飘然”了。 于是,赵光义在灭亡北汉的第二年就头脑发热般地向辽国发动了进攻,意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结果因准备不足和战术失误而惨遭折戟。雍熙三年,不死心的宋太宗赵光义在经过周密地准备下,再次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 结果又因为轻敌冒进、指挥失当而一再延误战机,三路军队不仅没有做到相互策应,反而是嫉妒友军,相互敷衍推诿,最终导致这次的宋辽之战非但没有完成预想的战略意图,就连三路大军也险些全军覆没,只有中路军原路撤回了宋地。 此战之后,宋对北方的辽国在军事方面被迫转为战略防守,不得不派遣使者到辽朝请求议和,签订城下之盟。 两度惨败后,宋太宗自觉在有生之年已经无力完成统一大业,便开始在北部边疆修筑防御工事和军事堡垒要塞,并且布置了大量的军队(宋代“冗军”之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些工事和兵马在后来的辽攻宋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防御作用。此外,宋太宗以及后任君主也在积极推进内地的百姓向边疆地区移民,以此来加强北部地区的控制,增强汉族影响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辽国对北方边境的渗透。 至于宋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态度就没有了对“幽云十六州”的那种“执念”了。西南地区的部族和土司在北宋建立初期无非是在边境上搞搞“小动作”、制造“小摩擦”,这与北边的辽朝相比就显得有些不足为虑了。 宋朝在安定北方的同时也在向西南方向迁移民众和派遣流官到西南参与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并且册封给土司酋长爵位,以示宋朝官方的亲近和拉拢。 直到宋辽议和之后,西南夷族开始频繁地发生大规模叛乱才重新引起了北宋官家的重视。 在经历了几次集中的军事镇压后,西南地区才略微恢复了平静。虽然最终是宋朝官方取得了胜利,但经历了几次大战后,西南军队死伤惨重,居住在边境地方的百姓流离失所。西南地区频繁动乱和经济落后也使得宋官家逐渐地失去了耐心和兴趣,于是宋朝对西南地区的掌控也就不了了之。
张良能功成身退,为何韩信却没这觉悟?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