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葬母的排场有多大?流水席大摆35天,随便乡亲们白吃白喝,不管往家拿多少毫不理会。 李莲英,原本只是一个河北普通农家的孩子。1848年,他出生于河北省,原名李进喜,在家中排行老二。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的辛勤劳作让一家人的生活还算平稳。然而命运总是变幻莫测,叔父去世后,家庭失去了重要的依靠,被迫举家迁往北京。 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小小年纪的李进喜早早展现出了过人的机敏和生存智慧。李进喜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察言观色的能力,成为了老师的得意门生。他总能提前预判老师的需求,无论是掉落的物品还是准备烟袋,李进喜总能先人一步提供帮助,赢得师长的喜爱。 1856年,年仅8岁的李进喜因家境贫寒,被父母送入皇宫净身当了太监。于是,他将在私塾中练就的察言观色本领发挥到极致,更加谨小慎微。 宫中的李进喜不仅仅是小心谨慎,更是善于捕捉机会。当他得知慈禧太后对发型颇为烦恼时,灵机一动,主动请假外出,专程前往京城青楼,学习当时最流行的女子发式。随后,他通过相熟的太监沈兰玉引荐,成功在慈禧太后面前一展才华,给太后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这种"事上以敬,事下以宽"的处世哲学,使李莲英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中游刃有余。他对上司极尽恭敬之道,对下属则宽厚有加,这种平衡的为人处世方式,让他在宫中如鱼得水。 当李莲英年至59岁时,远在家乡的老母亲不幸病逝。这个消息对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决心为母亲举办一场无比体面的葬礼。虽然已经权势滔天,但李莲英深知自己终究是太后身边的奴才,所以在举办葬礼前,他恭敬地向慈禧太后请示。 这一请求得到了慈禧的大力支持,太后不仅批准了他的请假,还一次性赏赐了50万两白银,并表示如有不足,可向李鸿章索要。 告别宫廷回到家乡,李莲英带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开始筹备一场前所未有的丧葬盛事。 回到家乡的李莲英立即召集兄弟商议母亲的葬礼事宜。面对慈禧太后的慷慨赏赐,李莲英的兄弟们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安排这场葬礼,毕竟他们从未经手过如此巨额的资金。为了确保葬礼能够体现李家的孝心与地位,他们开始了广泛的调研工作,翻阅古代典籍,走访当地富商,收集各方意见,最终决定按照历史上最繁复、最奢华的礼仪标准来操办。 尽管有权有势,李莲英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特意叮嘱兄弟们,葬礼虽要排场大,但也要严格遵循礼制,不可僭越身份。很快,一份详尽的葬礼清单呈现在李莲英面前,囊括了从灵柩到祭品的各项准备。 李莲英葬母的排场之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那场持续35天的流水席。当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当地村民的生活本就拮据,粮食储备所剩无几。而李莲英的葬礼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整个村庄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丰盛饮食。 在葬礼期间,院子里的餐桌从未空过,早中晚三餐不断,食物种类繁多,荤素搭配齐全。无论是谁,只要到场,就能够自由享用这些平日难得一见的美食。酒席的规模之大,使得当地乡亲们无不啧啧称奇,甚至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人们前来观礼。 李莲英的慷慨不仅体现在现场招待上,更展现在他对乡亲们的体贴关怀。考虑到村中还有许多老弱妇孺无法亲自前来参加葬礼,他特意在门口摆放了几个深缸,里面不断添满了肉食,旁边堆积如山的馒头与随时可取的酒水,供村民们带回家与家人共享。 葬礼的豪华程度远不止于流水席。李莲英为母亲准备的葬礼用品同样令人咋舌。从精心制作的挽联花圈,到上好的楠木棺材,再到准备了三个月之久的各式纸活,每一项都体现着非凡的排场与用心。 更令人惊讶的是,李莲英母亲的陵墓设计堪比小型园林。下葬后,工匠们使用三合土精心掩盖墓地,周围修建了围墙,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整体布局既庄重又雅致,处处彰显着高贵的气息。 这场空前绝后的葬礼总共耗资55万两白银,竟比光绪帝下葬还多出5万两。这一数字不仅展示了李莲英的财力,更体现了他在慈禧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毕 葬礼的盛况也引来了众多官员的关注。他们纷纷前来吊唁,实则是借机拍李莲英的马屁。甚至连袁世凯都专门派遣军队前来维持秩序,这无疑进一步彰显了李莲英的权势。 葬礼结束后,当地村民成为了这场盛事的直接受益者。35天的免费饮食,大量可供带回家的物资,让许多贫困家庭度过了难关。李莲英对此感到欣慰,因为除了尽孝外,帮助乡亲改善生活也是他举办这场盛大葬礼的初衷之一。
李莲英葬母的排场有多大?流水席大摆35天,随便乡亲们白吃白喝,不管往家拿多少毫不
曦月谈
2025-04-24 14:14:29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