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最近有点懵圈,看不懂中国,他们说在中国的街头采访时,发现受访的民众也普遍

夜色温柔织 2025-04-24 17:15:16

德国媒体最近有点懵圈,看不懂中国,他们说在中国的街头采访时,发现受访的民众也普遍展现出对美国“决不退让”的强硬态度,说“中国人是坚强的,能吃苦耐劳的”,中国不会像特朗普所要求的那样主动给华盛顿打电话。 《法兰克福汇报》的记者还酸溜溜地表示,外界无法判断这种“团结”是否真实或自发,但中国民众展现出的“一致对外的姿态”却实实在在。 这种质疑背后,是西方对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陌生感,他们习惯了用“个体主义”视角看待问题,却忽略了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的传统——从疫情期间全民居家隔离到贸易战中民众自发支持国货,中国社会总能在关键时刻拧成一股绳。 这种团结并非偶然,2025年中美贸易战升级,美国对华关税税率飙升至145%,中国反制措施同步落地。 在这场较量中,中国民众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从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加速技术突破,到普通消费者用脚投票支持国产,社会各界形成“共克时艰”的共识。 德国媒体或许不知道,当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时,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却逆势增长78%,名爵、比亚迪等车型成为欧洲消费者的新宠,这种“越打压越团结”的现象,恰恰印证了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 反观欧洲,美国的关税大棒正打得欧洲车企叫苦不迭,德国三大汽车品牌大众、奔驰、宝马占据欧盟对美出口的73%,仅宝马集团预计今年就将因关税损失10亿美元。 更讽刺的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最先冲击的竟是特斯拉、雷诺等欧美车企在华供应链,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让欧洲媒体既羡慕中国市场的稳定,又对自身内部分歧感到无奈——当乌克兰切断俄罗斯天然气过境运输时,斯洛伐克等国因能源短缺陷入混乱,而欧盟内部在应对措施上争吵不休。 德国媒体的“酸葡萄”心理,本质上是对自身困境的焦虑,他们渴望像中国一样实现产业自主,却受制于美国的能源和安全依赖;他们希望欧洲团结,却在乌克兰战争、关税政策等问题上四分五裂。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团结不是靠外力压迫,而是源于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认同。中国民众的“一致对外”,既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也是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自信。 这种自信,让西方媒体看不懂、学不会,却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奇迹。

0 阅读:0
夜色温柔织

夜色温柔织

夜色温柔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