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战火纷飞的山东莒城,一个老妇人马宗英请“汉奸”侄子吃饭,饭桌上突然压低声音说要300发子弹。侄子王天蓬一拍桌子,怒瞪着眼,可当听到“给八路军”时,他愣住了。这不是简单的家庭聚会,而是一场性命攸关的秘密行动。馒头店的老板娘,隐藏着怎样的身份? 1941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尤其是山东根据地,八路军跟日军硬碰硬,拼得你死我活。那时候,弹药比金子还金贵,战士们经常是枪里有子弹就敢冲,没子弹就只能拿命去填。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叫马宗英的老妇人站了出来。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莒城街头一个开馒头店的普通农村妇女,年轻时死了丈夫,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日子过得苦哈哈。可别看她不起眼,这老太太心里有杆秤,知道国家危难时,自己不能光顾着过小日子。 马宗英的馒头店,表面上看就是个卖馒头的铺子,每天早上蒸馒头,香味飘满村子,路过的人都爱买几个。但实际上,这地方不简单。她早就跟当地的共产党地下组织搭上了线,干起了情报员和联络员的活儿。为什么选她?因为她太普通了,日军压根不会怀疑一个卖馒头的老太太。加上她脑子活,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店里来来往往的人多,消息灵通得很。 到了1941年,八路军弹药紧缺,急需补充。组织上找到马宗英,给了她一个硬任务:弄300发子弹。这可不是小数目,那时候子弹管控得死死的,弄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儿。马宗英没慌,她琢磨了一下,决定找自己的侄子王天蓬帮忙。王天蓬是个啥人呢?他在日伪军里混了个小队长,外人眼里,他就是个“汉奸”,谁提起来都得啐一口。可马宗英了解这孩子,知道他不是打心底里想给日本人卖命。
王天蓬的经历也挺憋屈。他本来是个热血青年,想参军打鬼子,结果打仗时被日军抓了,熬不过折磨,投降了,当了伪军。这事儿搁谁身上都难受,他干的不少活儿是昧良心的,比如帮日军搜村子、抓人,可他心里一直憋着气,对日本人的暴行看不下去。马宗英看准了这点,觉得侄子骨子里还有良知,关键时候能拉一把。 那天晚上,马宗英把王天蓬叫到家里吃饭。饭桌上,她冷不丁提出要300发子弹,说是给八路军用。王天蓬一听就炸了,觉得姑姑疯了,这不是找死吗?他那反应很正常,毕竟他天天在日伪军里混,知道这事儿有多危险。可马宗英没退缩,直直地看着他,那眼神里有信任,也有逼他表态的意思。王天蓬冷静下来后,脑子里天人交战,一边是亲姑姑,一边是自己的命,最后还是良知占了上风。他决定干了。 要弄子弹,王天蓬得动脑子。他手底下管不了多少人,弹药库也不是他说了算,得从上头想办法。他的顶头上司魏鸿展,是个日伪军的大队长,这家伙贪得无厌,喝酒跟喝水似的。王天蓬就抓住了这弱点,找了个机会跟魏鸿展喝酒,灌得他晕乎乎的,然后编了个理由,说部队训练需要领点子弹。魏鸿展也没多想,就批了300发。王天蓬拿到子弹,心里那块石头算落地一半,可怎么送出去,还是个大问题。
运子弹这事儿,马宗英亲自上阵。她知道日军在城门口查得严,带着子弹出去等于自投罗网。她灵机一动,想了个招儿:把子弹藏在馒头蒸屉的夹层里,外头再盖上刚出锅的馒头。她推着木车,装得跟平时卖馒头一样,晃晃悠悠往城门走。守卫认出她是王天蓬的姑姑,又有通行证,没怎么细查就放行了。就这么着,300发子弹顺顺利利送到了八路军手里。 这300发子弹,对八路军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山东根据地的战斗没少靠这些弹药顶住日军的进攻,马宗英这一手,直接救了不少战士的命。可她没停下来,之后还接着干,用馒头店做掩护,给八路军传消息,帮他们躲日军的围剿。她不识字,靠的是脑子和胆子,每次行动都得自己琢磨怎么不露馅,日军愣是没抓到她的把柄。 再说王天蓬,他这次帮了姑姑,心里也踏实了点。虽说他在日伪军里干过不少坏事儿,可这次总算做了件对得起良心的事儿。抗战胜利后,他没跑也没藏,自己去自首了,把当“汉奸”的经过全交代了。因为帮八路军弄子弹,上面算他有功,判得挺轻。他后来回了村子,脱了军服,老老实实过日子。 马宗英呢?战后她的故事传开了,当地人知道了这老太太的厉害,把她当抗战英雄看。组织上也把她的贡献记下来,表彰过她。她没啥文化,也不要名利,就是觉得国难当头,自己得干点啥。这精神搁现在看,也挺让人服气的。
起鱼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