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母亲去世之时,风水先生指着一块地说:“这是风水宝地,子孙多出贵人”。走出百步他又指一块地说:“这块是绝户地,人葬此处,将断子绝孙”。未料范仲淹说:“就选这绝户地吧。” 北宋时期,社会发展迅速,商业繁荣,文化昌盛。伴随着这一发展浪潮,朝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官场腐败、边疆动荡成为困扰朝廷的主要问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范仲淹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清廉的品格脱颖而出。他出身寒门,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朝廷重臣的位置。 范仲淹在任职期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为官之道。他不贪财不慕权,每到一处都以民生为重,深得百姓爱戴。 在担任知州期间,范仲淹多次上书朝廷,为民请命。他关注民间疾苦,对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范仲淹不仅关心民生,还十分重视边防建设。他在西北边境担任帅臣期间,加强了军事设施建设,改善了军队待遇。 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边防,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抵御外族入侵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治军之道,在当时被誉为典范。 范仲淹的政治理念集中体现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道出了他心系天下的情怀。 这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更是他一生为官行事的真实写照。在他看来,为官者应当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范仲淹的清廉作风在当时广为流传。他在任上总是以最简单的方式生活,所得俸禄大多用于济困扶贫。 正是这种清廉的品格,使他在告老还乡时,虽位居朝廷重臣,却并无多少积蓄。他选择回到苏州养老,也是出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苏州百姓得知范仲淹回乡的消息,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亲眼见证过范仲淹为官时的清正廉明,也期待着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能为家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范仲淹的一生中,有一个选择看似荒唐,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这就是为母亲选择墓地时的一段往事。 按照当时的习俗,为长辈选择墓地时必须请风水先生勘察。范仲淹虽然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人,但对这样的传统习俗也表示尊重。 在寻找墓地的过程中,风水先生带着范仲淹实地考察。他们走过了许多地方,仔细观察每一处可能适合的位置。 风水先生最终向范仲淹推荐了两处地方。第一处地势平缓,环境优美,被风水先生称为"宝地"。 这位风水先生郑重其事地表示,如果选择这处宝地,后世子孙必定会出现很多有出息的人。这样的预言对任何一个家族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然而,当他们继续前行约百步之后,风水先生又指着另一处地方。这一次,他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这第二处地方被风水先生称为"绝地",说是有"万箭穿心"之相。他断言,如果有人葬在这里,后代必将断子绝孙,世代贫困。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预言无疑会让人感到恐惧。但范仲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他不仅没有回避这个"绝地",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范仲淹表示要将母亲安葬在这个所谓的"绝地"。 范仲淹的这个决定背后,体现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既然知道这是一块不好的风水宝地,怎能让他人葬在这里遭受不幸。 范仲淹的选择看似违背常理,实则充满大智慧。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品格,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在范母下葬的那天,天空突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当风雨过后,风水先生惊讶地发现,这块地的风水格局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原本的"万箭穿心"之相竟然转变成了"万笏朝天"的吉相。 这个变化在当时被视为上天对范仲淹善举的回报。正所谓善有善报,他的无私选择得到了最好的回应。 事实证明,范仲淹的这个选择不仅没有给家族带来灾难,反而成就了范氏家族的兴旺发达。范氏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不绝。 范仲淹对教育的重视,在他晚年回到苏州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的苏州虽然经济繁荣,但在教育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他发现当地考生的成绩普遍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教育资源。于是,他决定在苏州创办一所府学,为当地培养人才。 这所府学的选址颇具深意,建在了被称为"龙头"的风水宝地上。这个选择体现了范仲淹将最好的资源用于公共教育的决心。 府学建成后,范仲淹不仅自己到校讲学,还广邀各地名儒前来任教。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府学很快就成为了苏州重要的文教中心。 范仲淹的这个决定,为苏州的教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府学的影响下,苏州的文教氛围日渐浓厚,人才辈出。
哪有什么风水,要相信科学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