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南京,日本人在堆积成山的尸体上浇上了汽油,并点燃,顿时火焰冲天,这时候一具尸体开始痛苦的抽搐,他内心有着极强的生存欲望,咬紧牙关默默的忍受着钻心的疼痛,就是凭借着强烈的求生欲,他成为了几千人中唯一活下来的人。 冰冷的秦淮河畔,伍长德紧贴着身下的泥土,周围是堆积如山的尸体。他感到温热的液体浸透了衣衫,分不清是自己的血还是他人的鲜血。十二月的寒风吹过江面,却无法驱散空气中弥漫的血腥气息。此时的他,只是1937年12月16日被日军押往汉中门外处决的2000多人中的一员。 就在几小时前,他还在国际安全区内,以为能够躲过这场灾难。作为南京警察,伍长德的家人已经撤离,而他选择留下来守护这座城市。然而命运弄人,日军突袭安全区的那一刻,他与其他男性一起被挨家挨户搜出,在汉奸的指认下,被认定为"敌军残余"。 "蹲下!"日语命令声在耳边炸响。伍长德被迫与其他俘虏一起跪在地上,双手被粗绳反绑。他看到河岸边已经架起了12挺机枪,枪口黑洞洞地对准人群。他知道,死亡已经不可避免。 此刻,伍长德的脑海中闪回一个月前的场景。1937年11月12日,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和金融中心彻底落入日军之手。随后,日军迅速向南京进发,12月7日,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在苏州病倒,由日本裕仁天皇的叔叔朝香宫鸠彦亲王接替指挥。 "哒哒哒——"机枪的咆哮打断了伍长德的思绪。四周的人群如割麦子般成排倒下,血水染红了泥土。伍长德也应声倒地,装死成了他唯一的选择。接着,日军开始用刺刀挨个检查,确保无人生还。 "快把尸体堆起来!"日语命令声再次响起。日军开始将尸体推成几座小山,伍长德被压在底层。随后,刺鼻的汽油味弥漫开来,他听到液体泼洒的声音,心知大事不妙。 "轰"地一声,大火瞬间吞噬了尸体堆。伍长德感到皮肤被烤灼的剧痛,火焰将夜空映得通红,秦淮河畔成了炼狱。日军士兵在四周巡逻,用刺刀戳刺任何可疑的动静。 这一切并非偶然。早在日军进攻南京前,"杀掉所有俘虏"的命令就已经传达到低级军官手中。1937年12月12日,日军第66大队接到命令:"遵照旅指挥部命令,所有战俘要被杀掉。执行办法:把战俘分成每12人一组,一组一组枪毙。" 尽管中岛今朝吾曾在日记中写道:"处置1千、5千、甚至1万人,即使只是解除他们的武装也是极其困难",但日军设计了一套残忍的骗局:先许诺良好待遇诱降,再分批处决。 烈火映红了十二月的夜空,秦淮河的水面上反射着摇曳的火光。伍长德被埋在尸体堆的最底层,皮肤被灼烧的痛楚几乎让他昏厥。但求生的本能让他死死咬住嘴唇,不敢发出一丝声响。日军士兵在尸堆旁巡逻,刺刀不时扎入尸体,检查是否有幸存者。 夜色渐深,火势开始减弱。伍长德感受到压在身上的尸体重量有所减轻,那些被烧焦的遗体正在坍塌。他屏住呼吸,在一个日军士兵背过身去的瞬间,悄悄从尸堆底部滑出。伍长德的衣服已经被烧得破烂不堪,皮肤上满是烧伤和血痕,但他顾不上疼痛,低伏着身体,一点一点向秦淮河边爬去。 几米的距离,对此刻的伍长德来说如同几公里那么漫长。终于,当他爬到河边时,没有丝毫犹豫,纵身一跃,扑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寒冷刺骨的河水让他的烧伤更加剧痛,但也让他彻底清醒。伍长德屏住呼吸,在水下潜行,顺着水流漂向下游。 回想起十二小时前的情景,伍长德仍心有余悸。那天中午,日军开着军车来到安全区,谎称要转移人员。伍长德和其他2000多名男子被强行押上卡车,双手反绑,直接送往汉中门外的秦淮河畔。当他们抵达时,看到河边已架设了12挺机枪,他意识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屠杀。 日军使用的欺骗手段并非偶然。东史郎在日记中记录了类似的场景,当时约7000名中国士兵投降,他们排成四队,队前竖着白旗,耐心等待日本人告知下一步该做什么。但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东史郎甚至对这些士兵的顺从感到不可理解,写道:"这些部队一定有许多军官,但一个也没有留下,我想是全都逃之夭夭了。"
1938年6月,国民党上将钱大钧,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拔枪击毙了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