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为了避讳,全国上下都对“猪”字避而不谈。一次,沈万三请朱元璋吃席,上了一道菜猪蹄膀,朱元璋皮笑肉不笑地问道:“这是什么菜?该怎么吃啊?”沈万三暗暗叫苦,这叫我怎么回答?突然,他灵光乍现,说了三个字化解危机。 在明朝初期,商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创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年少时曾经历过饥寒交迫的生活,对于富商巨贾天生带着一种敌意。 朱元璋登基之后,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他规定商人不得穿绫罗绸缎,不准建造豪华宅邸,甚至连商人的子孙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江南的商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江南水网密布,物产丰富,自古就是商业发达之地,即便在如此严苛的政策下,依然有不少商人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沈万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深谙经商之道,善于抓住机遇,从最初的水路贸易起家,逐步将生意扩展到各个领域。 面对朝廷的种种限制,沈万三选择了一条特殊的经营之道。他一面扩充自己的商业版图,一面积极与地方官府搞好关系,通过承担各种公益事业来树立良好形象。 这种经营方式让沈万三在商海中如鱼得水。他不仅在原有的水运贸易基础上开拓了更多的陆路商道,还通过与各地商人的合作建立起了庞大的商业网络。 在经营海外贸易时,沈万三采取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他主动与海上的势力谈判,通过利益分成的方式确保了商船的安全,这让他的海外贸易越做越大。 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沈万三逐渐成为江南地区最富有的商人。但他深知,在明朝这样的环境下,光有钱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获得统治者的认可。 当朱元璋决定在南京建都时,沈万三看准了机会。他主动请缨,承担了部分城墙的修建工程。 这段城墙从聚宝门到水西门,沈万三不但出资,还亲自督工。他请来了最好的工匠,选用最好的材料,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这种主动承担国家工程的做法,表面上是在为朝廷分忧,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求生存空间。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大商人们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但即便如此,商人的处境依然十分危险。朱元璋对富商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他们随时都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过错而失去所有。 明朝建立后,民间对皇室姓氏的避讳十分严格。因为朱元璋的姓氏是朱,百姓不敢再直呼"猪"字,连同音字都要避开。 这种避讳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格外注意。一些与"猪"相关的事物,都得换个说法,比如养猪人改称"六畜户",猪肉改叫"净肉"。 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万三选择在自己的府邸宴请朱元璋,这是一次充满风险的尝试。此时的沈万三已经是江南首富,在商界举足轻重。 宴请皇帝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沈万三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从菜品的选择到餐具的摆放,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考虑。 当时的江南饮食以精致著称,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沈万三府上的厨师们精心准备了各色佳肴,其中就包括了一道红烧蹄膀。 这道菜在江南一带极为有名,做法独特,口感鲜美。通常需要用文火慢炖,再经过特殊工序处理,最后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的效果。 但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这道看似普通的菜品却暗藏玄机。因为这道菜的原料正好触及了朝廷的禁忌。 席间,朱元璋看着桌上这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忽然开口发问。他的问题看似随意,实则暗含试探。 这个问题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在当时触犯避讳可是重罪,轻则流放,重则抄家。 对于沈万三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直接说出菜品的原名,就等于触犯了避讳;如果支支吾吾,又显得心虚。 朱元璋的目光紧盯着沈万三,整个宴会厅的气氛瞬间凝固。所有人都在等待沈万三的回答。 在那个关键时刻,沈万三说出了"万三蹄"三个字。这个回答既避开了禁忌,又表现出了极大的谦逊。 "万三蹄"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沈万三用自己的名字代替了那个禁忌的字,这种自比之法既显示了他的机敏,又体现了他的圆滑。 从那以后,这道菜就被称为"万三蹄膀"。这个名字在江南一带流传开来,逐渐成为了一道著名的地方名菜。 这道菜的制作工艺也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经过江南厨师们的改良,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方法,以小火慢炖为主,配以特制的调味料。 在烹饪过程中,厨师们会先将整只蹄膀用文火焖炖,然后放入蒸笼继续蒸制。这样的做法能使肉质变得酥烂,又保持着原有的鲜美。 最后淋上特制的椒麻油,使这道菜既保留了本味,又增添了独特的香气。这样的烹饪方法让"万三蹄膀"成为了一道集口感、香气、外形于一体的名菜。 这道菜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记录了明初商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朱元璋称帝后,为了避讳,全国上下都对“猪”字避而不谈。一次,沈万三请朱元璋吃席,
鉴史忆往呀
2025-04-26 13:44:50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