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两亿多,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了18000平邹市明体育文化健身中心,以为靠着自己“奥运冠军”的名气就会吸引很多人来,现实却啪啪打脸。 邹市明是中国拳击的传奇人物。1981年出生在贵州遵义,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15岁进入遵义体校,开始拳击训练,1999年入选国家队。 经过多年苦练,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拿下中国首枚拳击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又成功卫冕。 2013年转战职业拳坛,2016年在拉斯维加斯夺得WBO蝇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站上职业生涯顶峰。这些成就让他积累了名气和财富,据估算有两亿多元的身家。 退役后,邹市明没选择安稳生活,而是想在商业上闯出一片天。他和妻子冉莹颖瞄准了健身行业,觉得这是个能结合他拳击背景的好机会。 2016年,他们决定在上海陆家嘴开一家高端健身中心,占地18000平米,位置就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边。 这地方租金贵得吓人,但他们觉得凭邹市明的名气,肯定能赚回来。于是,豪赌开始了。 邹市明体育文化健身中心从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场馆装修豪华,设备进口,拳击主题鲜明,主打专业训练。 他们投入了巨资,光房租一个月就200多万,加上装修、设备和人工,启动资金就花掉了大半积蓄。开业时场面很热闹,邹市明亲自站台,吸引了不少白领和拳击迷来看热闹。 会员卡定价5000到6000元,比上海普通健身房贵了一倍多,他们觉得“奥运冠军”的招牌值这个价。 一开始,确实有人冲着邹市明的名气来办卡。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暴露了。上海人健身大多是跑步、瑜伽这种大众项目,专业拳击的受众太小。 加上定价太高,很多人觉得不划算,宁愿去便宜点的连锁健身房。开业后的热闹劲一过,会员数量就掉得厉害,场馆经常空荡荡。 邹市明夫妇没想到,光靠名气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盘子。 健身中心的经营很快就亮起了红灯。邹市明和冉莹颖把场馆注册成了个体工商户,没请专业的管理团队,自己上手管,结果乱成一团。 采购设备时还被坑过,买到一批次品,跑步机用着用着就坏,差点出事故。好在及时处理,没闹大,但口碑已经受损。 更要命的是成本控制不住。陆家嘴的房租每天近7万,收入却连零头都不到。每个月都在亏钱,窟窿越补越大。 为了救场,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邹市明甚至不顾年龄,复出打表演赛,想靠曝光率拉人气。冉莹颖也亲自上阵指导会员,忙得连卫生都自己打扫。 可这些努力都没啥用。市场不认名气,只认性价比。周围的平价健身房越来越多,顾客被分流得干干净净。 到了2020年,疫情一来,健身中心被迫关门几个月,房租照付不误。重新开业后,会员跑得更厉害,彻底撑不下去了。 2022年,这家健身中心正式关门,邹市明的两亿多积蓄基本搭了进去。 健身中心倒闭后,邹市明的日子不好过了。为了还债,他和冉莹颖卖掉了北京、上海、遵义和美国的几套房产,从豪宅搬到了上海郊区的小公寓。 冉莹颖还典当了首饰,日子过得紧巴巴。邹市明公开承认生意失败,但不愿意说自己“返贫”,强调只是花了积蓄。 可现实是,家庭经济压力巨大,夫妻俩甚至为钱吵过架,婚姻都差点出问题。 2025年,43岁的邹市明试着复出打商业比赛,想赚点收入。可身体早就不是当年,旧伤复发,动作慢了很多,比赛规模也小,赚不了几个钱。 冉莹颖则转行做自媒体,拍视频分享生活,还去学了工商管理课程,想补上商业知识的短板。 邹市明后来在华东师范大学当了客座教授,教拳击课,算是有个稳定点的出路。但前员工因拖欠工资闹过纠纷,最后只能走法律程序解决。 这事让人挺感慨。邹市明在拳台上多牛啊,两块奥运金牌,职业拳王,怎么一到商场就栽了?说白了,冠军光环不等于商业头脑。 他太相信自己的名气能变现,没好好研究市场,也没找对人帮忙。结果就是,现实给了他一记重拳,比拳台上挨的任何一拳都疼。 这教训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好多退役运动员都得想想,转型不是随便玩玩的。 邹市明的经历其实挺接地气的。很多人觉得有名气、有钱就能干啥都顺,可市场不吃这一套。健身中心失败,核心问题出在定位和运营上。 上海人健身不爱拳击,他就硬推拳击;定价高得离谱,就没考虑普通人的消费能力;管理一塌糊涂,连设备都买到假货。 这些失误叠加起来,再大的名气也救不回来。反过来想,如果他先从小做起,找个靠谱团队,慢慢试水市场,可能结局就不一样了。 这事也提醒我们,转型得有规划。运动员退役后想做生意,不是不行,但得踏实点。名气是加分项,不是万能钥匙。 邹市明要是早点明白这道理,也不至于把多年攒下的家底全砸进去。市场这东西,冷酷得很,你不尊重它,它就教你做人。
三问崔康熙赛后发布会第一问:我问一下崔康熙和泰山管理层,右路无人可用,那在浙江
【4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