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就朝鲜战争谈判问题,美方派出了五名谈判专家,正当中方为派谁去谈判而苦恼时,毛主席直接大手一挥,点名一个人道:“让他去吧,吵架他可从来没输过”。 1950年圣诞节前夕,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信心满满地向士兵们承诺,一定会在假期前将中国志愿军彻底击溃,让所有人都能回家享用美食和香槟。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接下来发生的长津湖战役会让这个豪言壮语变成一个笑话。 彭德怀指挥下的志愿军如同神兵天降,屡次打乱美军部署,一次次出其不意的胜利彻底粉碎了美军不败的神话。麦克阿瑟的惨败让美国总统杜鲁门颜面扫地,不得不紧急将他召回国内,改由李奇微继续率领部队作战。但即便换了新统帅,美军的颓势依然难以扭转。 随着伤亡人数不断攀升,美国人越来越难以承受这场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1951年7月,在朝鲜战争仍在激烈进行的背景下,美国终于按捺不住,提出了停战谈判的请求。尽管主动提出谈判,但美方却把这次和谈视为对中朝两国的"施舍",并不打算在谈判桌上让步。 为体现他们的决心与实力,美方派出了一支豪华谈判阵容:由联军海军总指挥乔伊中将率领的五人小组,其中包括四位将军,个个都有在远东地区服役的丰富经验,精通与亚洲国家打交道的技巧。这支谈判团队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声势浩大。 根据双方约定,谈判代表团各有五个名额。朝鲜方面派出大将南日牵头,外加两名少将;中国方面则派出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和参谋长解方。从表面上看,中朝方的代表规格甚至比美方还要高一些,但在谈判经验和应对技巧上却远不及美国那几位老练的将军。 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对此局势了然于胸。按照他的判断,朝鲜战争至少还会持续三到四年,美军在这期间肯定会有更多动作,仅靠前线将领应对美方的谈判专家显然力有不逮。需要再派一位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前往朝鲜,在幕后掌控全局。 为了挑选最合适的人选,毛主席特意召集中央领导开会讨论。当时的中国外交部有不少可用之才,但考虑到朝鲜战争的特殊重要性,这个人选必须再三斟酌。在听取了多位领导意见后,毛主席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周恩来:"恩来,你认为我们该派谁去比较合适?" 周恩来听了毛主席的问题,微微一笑:"主席这么问,想必心中已有人选。不如我们各自写下来,看看是不是同一个人。" 说完,两人各自在纸上写下一个名字。当他们相互看过对方写的名字后,都会心一笑。这位被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致看中的人就是李克农,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同时也是军委情报部门的重要负责人。 "看来我们意见统一啊!"毛主席笑着说,"那就派他去,他打仗不一定行,但吵架可从没输过。" 这番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李克农1899年出生于安徽巢县的一个职工家庭,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曾在芜湖的嘉会学校学习,接触了大量进步思想。与那个时代许多崇洋媚外的知识分子不同,面对国家衰弱而西方强大的现实,李克农关心的是如何用先进理论建设国家。 1926年冬,经过组织考验,李克农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他依然以国民党身份继续活动。1927年,他担任国民党芜湖县宣传部长,表面上为国民党工作,暗地里却在宣传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冒险在上海创办《铁甲报》《老百姓报》等进步报刊,为党的宣传事业奔走。 1929年,为执行组织任务,李克农化名进入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工作。起初担任广播新闻编辑,凭借出色能力很快升任电务股股长,获取了更多机密情报。1931年,当顾顺章被捕叛变时,正是李克农第一时间将消息报给上级,让党组织有充分时间应对。 多年的地下情报工作赋予了李克农一颗"大心脏",他总能在最危险的局势中保持冷静,做出精准判断。西安事变后,李克农担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协助周恩来工作。1937年1月,他又作为红军代表在潼关与顾祝同谈判停止内战。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谈判经验,练就了超乎寻常的敏锐度和思维能力,口才更是一流。 虽然李克农的职务并不算特别高,但他的能力深受毛主席信任。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协助周总理处理各项外交工作,对国内外局势有着深刻理解,能够精准把握谈判尺度。更重要的是,李克农并未直接参与朝鲜战争,这让他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更清晰地看清战争全局,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1951年,就朝鲜战争谈判问题,美方派出了五名谈判专家,正当中方为派谁去谈判而苦
糖果乐园魔导
2025-04-27 23:28: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