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也有害怕的东西,今天要介绍的这味中药,就是被誉为"补气之长"的黄芪。
-
它不仅能调理体质,更能直击耳鸣根源,赶走嗡嗡声,重拾清晰听力。
-
可能有人问,黄芪又不像石菖蒲专门针对耳朵,它为啥能有用呢? 先别急,我慢慢给你解释。
-
耳鸣多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 耳络瘀滞有关,黄芪妙就妙在这几个方向都补了:
1.补气升阳:改善耳部气血循环;
2.濡养肝肾:增强肝肾精血对耳窍的滋养;
3.化瘀通络:促进耳部代谢废物排出,疏通瘀滞耳络。
-
比如这位陈女士,因工作原因经常郑州、北京两边跑,熬夜加班到凌晨,睡眠严重不足。
-
不仅如此,伴随听力下降,常需对方重复,腰膝酸软,夜间盗汗,双眼干涩,掉发明显,食欲减退,夜间入睡困难。
-
看舌头,舌质淡、苔少,脉象细弱。
-
在医院确诊为神经性耳鸣,营养神经的药物也没少吃,效果一般,耳鸣还是响个不停。
-
我判断是气虚下陷、肝肾阴虚,导致耳窍失养了。
-
我针对情况开方,用黄、党参、白术大补脾胃之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
-
升麻、柴胡引药上行至头面,使清阳上充耳窍;枸杞、熟地、山茱萸滋养肝肾之阴,抑制虚火上扰,同时濡养耳窍;
-
丹参、石菖蒲通耳窍,修复受损的听神经。
坚持调理3个月左右,每次复诊我都根据情况调整药方,仅在过度劳累后偶有轻微耳鸣,听力恢复至正常范围,面色红润,精神佳。
-
不过要注意,黄芪虽然很好,但它性微温,肝火旺盛、湿热阻滞的人需配伍清热药。
-
比如口苦易怒、潮热盗汗、大便粘滞、舌苔黄腻。
-
所以,想要用药事半功倍,必须辨证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