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越南主席胡志明与世长辞消息传到中央,周总理亲自指示驻越大使千万不要前

蜀山史道 2025-04-28 18:17:10

1969年,越南主席胡志明与世长辞消息传到中央,周总理亲自指示驻越大使千万不要前往吊唁,直到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总理此举背后另有深意。

1969年夏天,从驻越大使馆传来的一封电报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电报里说: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同志身体抱恙,医疗组目前束手无策。这个消息震动了中央领导人。

针对越南有可能出现的领导班子重选问题,我国国内也是议论纷纷。有人提出意见:“我们可以派人去进行慰问,如果确定胡的身体状况已经回天乏术,就要趁早考虑到以后的问题了。”言下之意就是趁着越南此时上层动荡,提前接触未来有可能接班的领导人,甚至借此对越南政府产生影响。

但是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大家否决了,尤其是周总理,他严肃地对大家说,:“此时不仅不应该去进行慰问,即使胡志明同志真的出现意外,我们最好也要保持沉默,等待官方通知。”

因为中越两国一直都是友好邦交,而且越南身处东亚文化圈,长期受中华儒家文化影响,和我国之间文化隔阂很小。

在近代都有一段被殖民被侵略的惨痛历史,与殖民者之间隔着血海深仇。更关键的是,在带领国家和人民反击侵略,建立新世界的斗争中,不约而同都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

周总理和胡志明都曾经在法兰西留学,共同探讨过救亡图存的话题。那个时候,大家曾经笑着做出约定:“我们学了社会主义,就要用这个当武器挽救我们的国家!”

后来两人相继回国,虽然方向相反,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殊途同归。

因此,胡志明的个人健康问题,不仅牵动着越南人民的心,更是对两国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周总理在处理和越南方面关系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两人之间的友情,也要关注到我方的一言一行是否有影响到两国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总理对同伴解释道:“作为胡志明的好朋友,我很想立刻飞过去看望他。但是我知道,胡志明一定不希望中国的总理在这时候去越南。”当时全世界的眼睛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

周总理说:“我如果执意要去看望胡志明,有可能被西方世界解读为是要干涉胡志明的临终遗言。”毕竟,西方世界一直都掌握着世界的喉舌,拥有解释一切政治事件的话语权,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给我们的国家抹黑。

这个时候有人又发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胡志明生病的时间点非常敏感,刚好碰上了越南独立日,越南在胡志明领导下宣告独立就是在九月二号。

“如果胡主席真的不幸在二号去世,那么他们国内对于这天的安排肯定会有争议。”国内外有很多人都在担心着这一点。

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国如果非要掐着点去看望胡志明,并且刚好赶上了最后一刻,很有可能被解读成,给病重的胡志明施加压力,干涉越南内政,我国在媒体话语权方面一直都很薄弱。这样一来,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以及越南人民可能会对我国留下不好的印象。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虽然不惧外面的敌人,但是也不希望到处树敌。因此,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是很有必要的,一切有可能影响到到我国对外形象的事件都要尽量避免。

考虑到这些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周总理字斟句酌地给越南大使馆发了一封电报。在电报中,他指示大使王幼平等人不要急着去看望病重的胡志明,即使推测出来对方病逝也不要急着去吊唁。一切等越南政府的官方通告。

王幼平等人知道事情轻重,大使馆这边也尽量保持沉默。

毕竟,胡志明本人和我国高层保持友好,他主政期间两国自然比较亲密。但是胡去世以后,越南未来的对外政策不一定能像现在这样。

“适当的保持距离也是一种展示友好的方式,向下一任越共领导班子发出讯号,我国并没有替别国做主的习惯,不需要担心主权问题。”我国大使馆分析了周总理那几封电报的前因后果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果然,胡志明的去世时间让越南政府大伤脑筋,好在经过内部讨论后,决定把胡志明的逝世日期往后挪一天,避开独立日。而我国政府的避嫌也让对方好感大增,西方世界也没法从这里抓到我们的把柄。

周总理的决策,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时间细节,但是也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国家之间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互相尊重,就是体现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处,不尊重,就不会去关注它们,反之亦然。

0 阅读:94

评论列表

北部湾0

北部湾0

2025-04-28 22:09

乱七八糟的编文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