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19 岁陕西少女遭逼嫁荒漠住地窖,大哭七日几近哭瞎双眼,多次逃离无果,岂料 20 年后获诺贝尔奖提名,名字威震世界。 1985年,19岁的殷玉珍,被父亲殷风军嫁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与陕西榆林之间的毛乌素沙漠。在一匹老马上,父亲牵着她向这片充满风沙的荒漠深处走去,她的新郎白万祥住在那里。 白万祥母亲早逝,年幼时便随父亲迁居到这片沙漠,在坚硬的沙梁下挖出地窖,作为生活的居所。不幸的是,殷玉珍出嫁前不久,白万祥的父亲也去世了,留下一人孤独地住在沙漠之中。殷风军当初在一次饮酒后,为了兑现自己酒后与白万祥父亲的承诺,决定将女儿殷玉珍嫁给他。 殷玉珍自幼聪慧,心灵手巧,不仅美丽,还擅长烹饪与缝制,深受村中年轻男子的青睐。然而,她的婚姻完全是出于父亲的承诺,根本不曾考虑她的意愿。 在她满怀对婚姻的幻想,第一次踏入白万祥家的昏暗地窖时,心中的美好瞬间崩塌。沙漠里一望无际的荒凉,住地的狭窄地窖,枯柴铺就的简陋床铺,生活环境的恶劣让她痛不欲生。刚到这里的七天里,殷玉珍几乎哭成了泪人,多次想要逃离,但最终无力回天,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在绝望中,殷玉珍逐渐发现白万祥是个老实可靠的人,虽然寡言少语,但他对她真心相待。兄弟姐妹的帮助让他们盖起了两间土坯房,这让她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但她并未因此屈服于命运。她开始思索,是否有可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眼前的生活状况。 1985年,她了解到邻近的牛玉琴凭借个人的努力在沙漠中种植树木,让绿荫延展到她所居住的地方,这深深触动了殷玉珍。她心生信念,立下誓言:“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黄沙欺负死。” 殷玉珍卖掉父亲送来的两只羊,换来600株树苗,开始与丈夫白万祥在荒漠中种树。然而,沙漠的环境远比她想象的恶劣,夏季的沙子温度高达六七十度,夫妻俩的双脚被烫得起了水泡,他们只好用塑料布缠住双脚坚持工作。 狂风和高温不断摧毁他们辛苦种下的树苗,600株树苗最后只存活了十几棵,但这十几棵顽强生长的树苗给了殷玉珍无穷的希望,她坚信沙漠种树并非不可能。 她与丈夫一边外出打工换取树苗,一边变卖家中物品买树苗,每天起早贪黑种树。在这种坚持中,她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种树经验,学会了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树种,提高存活率。她甚至发明了通过羊群踩踏播种的办法,利用羊蹄印在沙漠中种下灌丛,大大节省了人力。夫妻俩日复一日的坚持,在沙漠中播下了无数绿色的希望。 1986年,他们获得了当地政府分发的5万株树苗,夫妻俩不畏艰辛,靠着肩挑背驮与借来的牛,把这些树苗逐步运回家中,种在沙漠里。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酷暑严寒,肩膀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工具磨损到无以复加,但他们从未停下种树的脚步。靠着自己的努力,殷玉珍终于成功在这片不毛之地种下了生机盎然的绿洲。 随着时间推移,殷玉珍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她不仅在沙漠中种植了30万株树苗,治理了4万亩沙丘,还不断致力于改良基础设施,甚至修建了数公里长的沙路,方便树苗运输和日常生活。 她的名字逐渐响彻国内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分享她治沙绿化的经验。2000年代,殷玉珍的事迹引起了全球关注,美国人赛·考斯基还在她种植的沙丘上立了一块石碑,称她为治沙英雄。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殷玉珍的绿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她受邀参加各种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也得到了企业家的资助。天士力集团创始人吴乃峰被她的事迹感动,帮助她修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12公里沙路,为殷玉珍的生态园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此后,殷玉珍继续扩大她的绿化范围,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涵盖果蔬种植与生态旅游等内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如今,殷玉珍曾经奋斗的地方,已然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她建起了“玉珍生态园”,广阔的林地与果园承载了她多年的梦想。她和家人搬离了昔日的简陋住所,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除了400平米的办公楼,还有1000平米的生态餐厅和5000平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殷玉珍膝下子孙满堂,生活幸福,但她依然不舍得离开这片曾给予她无限挑战的沙漠,她依然在治沙的第一线。 望着自己种下的林木,殷玉珍深情地说道:“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它们就是我的希望。”正是凭借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位平凡的女性在荒漠中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 她的事迹告诉我们,面对命运的不公,只要坚定信念,勇于付出,就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影响整个世界。殷玉珍,这位不屈的女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
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
【86评论】【1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