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怒吼道:“放开我妈,不然我就不客气了!” 林风眠,又称中国现代绘画艺术之父,曾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按理说身居如此高位,人生不可谓不圆满,偏偏这位书画大家一生中都不怎么笑过,不禁让人好奇。 能在艺术界建业的人,大都是家境富足、父母相爱,林风眠也应当如此。可实际上,这位旷世奇才的前半生几乎只有一个词语能够概括:颠沛流离。 林风眠出生那天前后,天上天下都下着雨,仿佛昭示着他的到来就是场悲剧。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见亲儿子诞生,父母的脸上都无半点喜悦。 作为“繁衍工具”被拐来的母亲,丝毫爱不起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骨肉。而“只求壮丁”的父亲更是见不得如此羸弱的幼儿浪费粮食,抄起林风眠就往枯井的方向走。唯一心疼这个孩子的,反倒是素不相识的接生婆。 然而伴随着林风眠的啼哭声,母亲黯淡了数年的眼里竟迸发出了光彩。或许是不忍亲骨肉就此殒命,或许是不愿世间再添一笔悲剧,这位刚临盆的女子竟强行起身,抄起木门旁的锉刀追了上去,把林风眠抢了回来。 “这是我儿子,谁敢动他,我和谁拼命!” 如此疯狂的举动震撼了所有人,迫使父亲妥协留他一命。而此后,母亲则独自包揽起抚育儿子的重担,背着儿子的瘦削肩膀一低再低,被柴火压弯的脊梁一疼再疼。 可要问母亲,她的回答绝对是不后悔。在这个所有人都唾弃自己的村子里,唯有儿子满眼都是自己。这让母亲的生活有了希望,恨不得将一切都献给儿子。 而在某次去染坊干零工时,母亲发现林风眠对五彩缤纷的染料感兴趣,自此就转为长工,只求儿子多开心些。可就是这一简单纯粹的心愿,却差点要了她的命。 染坊老板爱其美貌,对母子俩极为关心,渐渐赢得了母亲的信赖。可即使两人没有过界举动,这“不守妇道”般的关系还是让村里人暴怒,选择了以“沉塘”处刑母亲。 临刑当天,染坊老板不知所踪,父亲在一旁冷眼旁观。几十名村民高喝呐喊,仿佛在做着替天行道的正义之举,让母亲的眼里只剩下绝望。 “我这一生,终于要结束了吗……”母亲这样想着,却突然听到人群传来一阵惊呼。她艰难扭头,就见到林风眠挥舞着菜刀向自己跑来。 “谁敢动我娘,我和谁拼命!” 在这一刻,儿子的身影仿佛和多年前的自己重合,母亲不禁流下清泪。而村民看着横刀护在母亲面前的林风眠,也不敢上前一步。 最终,母亲被驱逐出村,林风眠虽想跟着离去,却被父亲拦下来了。“你要给林家传宗接代,不许去。” 母亲离开后,林风眠的性格愈发孤僻,只得以绘画宣泄情感。15岁那年,林风眠考入梅州中学,师从梁伯聪。而也是在这里,人们终于发现了他的艺术天赋。 某次画作活动上,老师给林风眠的作品打出了120分的成绩,并直言:“林风眠的画,比我更好!”因此,老师便大力培养林风眠,为他打牢了欠缺的根基。 此后,林风眠前往留学法国深造,期间游历众多画馆,集百家所长,并创下无数画作。某次,他的作品进入了蔡元培的视野。望着画作,蔡元培只觉得林风眠或许是艺术界的希望,便极力推荐他回国发展,得到了林风眠的同意。 此后林风眠创作无数,既包含对艺术的热忱,也暗喻对封建的反抗。他所创的《仕女》系列画作,人物形象往往温婉静谧,仿佛勾勒出当年在无数星夜下轻哼苗歌哄自己入睡的娘。而人物眉眼低垂、暗含忧郁的愁容,更宛若映射出母亲的伤悲。 至此,林风眠名声鹤起。而在抗战期间,这位画家又投笔从戎,以画笔激励无数仁人志士的斗志。其大作《痛苦》、《人道》,以暗色主题、扭曲笔触,勾勒出战争对人们的伤害,不仅让爱国志士的战意空前高涨,更让侵略者破天荒地诞生愧意,一度失去了握枪的勇气。 从象征苦难的婴儿,走到代表艺术的贤者,林风眠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晚年其笔触恣意狂放、色彩鲜明,更仿佛在宣泄这一生的悲愤。 或许在他心中,那场离别是从未抚平的伤痛。而林风眠勾勒纵横的笔触,或许正是在向不知身在何处的母亲诉说——“娘,害你的封建被我平了,该行的路我行尽了。等到何时,我们才能相聚呢?”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 | 林风眠 文 | 秦玖 编辑 | 史叔
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
剑指天涯笑江湖
2025-04-29 11:31: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