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

趣叭叭 2025-04-29 15:17:00

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病重。临终前,他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厚着脸皮对她说:“你已经守寡2年,真是苦了你了。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

潘达于,一个普通但了不起的女人。她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国家宝藏26年,即使这条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她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初衷。   一句简简单单的誓言,却代表着26年的坚持。

传说中,大孟鼎是周文王,周武王两位皇帝铸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诫自己,免得像商朝一样,被人灭掉,这是一种祭品。其形制苍劲,制作精良,加之年代悠久,价值不菲,具有特殊意义。

潘家是世家大族,潘祖荫应试得了探花郎,在宫中有了一席之地,虽为官吏,却是极擅书法,也喜欢收藏,加之祖上世代为朝廷命官,因此也收集许多珍奇之物,其中最为宝贵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大盂鼎和大克鼎。   最后,潘祖荫因过度劳累而病逝,潘祖荫临终前,将他所有的珍藏都交给了他的弟弟潘祖年,他把所有的珍宝都运到了苏州,装满了四艘大船。   其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正是潘家最为重视的两件宝物,咸丰、光绪两年,朝廷陆续赏赐潘家许多天下罕见的宝物。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显赫的世家,子嗣却是少得可怜,潘祖年有好几个儿子,最后都不幸夭折了。   最后没办法,只能收养了一个旁系家族的孙子潘承镜,让他继承家族的产业。然而,潘承镜在成亲三个月后,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膝下无子。于是,新嫁入潘家的孙媳妇便被成了寡妇,这个孙媳妇便是丁达于,丁达于是个知书达理的人,琴棋书画女红刺绣无一不精。   丁达于的丈夫死了,但她依旧以孙媳妇的身份,将潘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旁人看到了无不称赞。   本是一个大家族,没想到最后却无人继承家业,年迈的潘老爷子最终病倒了,躺在床上的他,回想起孙媳妇嫁进来一段时间的行事作风,潘祖年萌生了一个念想。   这一天,潘祖年把家里所有人都支走了,只有丁达于一个人留了下来,他对着孙媳说道:“达于,我有个请求,我希望你能改姓潘,替我保管好这两个大箱子,大箱子里面是一些很珍贵的文物,等我不在了,你也要将这些文物看护好,绝对不能让它们落入外国人手中。”丁达于看着老爷子泪流满面,便赶紧点了点头。 “好孩子,这样我就放心了,家里就拜托你了”,潘祖年说完,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闭目而去,丁达于见老爷子这么一闭眼,顿时放声大哭。   从那时起,她就改名为潘达于。

潘祖年死后,潘达于在20岁时成为潘家的当家人。但是,管理一个庞大的家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潘家的宝贝,也不是什么“秘密”,特别是那两个举世无双的大鼎,更是被国内外的收藏家盯上了,成了“香饽饽”,潘达于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保住的。

但是那些心思险恶的人并不会就此罢休,就在她忧心忡忡的时候,一场辛亥革命突然爆发了。   这才让那两个法宝幸免于难。后来又有美国人远渡重洋,想要得到这两只宝鼎,但潘达于执意要把宝鼎留下,哪怕对方拿出了一座别墅和一大笔钱,也被她拒绝了。   后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潘达于也是迫不得已才逃了出来,不过她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财宝都带出来,所以就找了一个大盒子,将所有的财宝都封了起来,埋在了家中的一棵树旁边,挖了有10多米深,埋好后处理好痕迹,并将屋子修整了一遍,确保不会有人看出什么异常,这才放心的离去。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法宝并未损坏的原因。   1951年,潘达于向上海市文物局上交了两口大鼎,这便是当时她保存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她谢绝了政府给的丰厚奖金,而只是接受了一张证书。   如今,大克鼎成了上海博物馆的一件珍品;至于大盂鼎,被收藏在中国国史馆。   在1956到1959年间,潘达于还捐赠了411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元、明两代著名名家作品。   潘达于2007年以107岁的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

0 阅读:119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