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间战火纷飞,无数义士投身抗敌洪流。在这动荡岁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30 19:11:50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间战火纷飞,无数义士投身抗敌洪流。在这动荡岁月中,曾经的清华学子于天放,不仅参与了组建抗日武装,还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与磨砺。 1944年冬季,因叛徒告密,于天放在长期游击战斗后被日军捕获,关押于北安监狱。身为抗联高级指挥员,他被日方视为重要战俘,受到单独看押。监牢三道铁门重重封锁,看守全部为日籍军人,窗户、门口全部上锁,毫无缝隙可乘。然而,越是严密的控制,越难以困住一个意志坚定之人。 尽管个人饮食待遇尚可,他并未因此而安于现状。他主动将食物与他人分享,并借助绝食等方式向日方施压,迫使其改善对其他囚犯的基本待遇。这种行为非但未令敌人屈服,反而强化了其在同囚中的威信,成为狱中精神支柱。更为关键的是,于天放在暗中进行越狱准备。他精准地侦查监狱布局,记住巡逻规律,并暗中收集可用工具。 越狱行动发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联合另一位抗联战士赵忠良,趁日军巡逻间隙发动突袭,成功击毙守卫,打开牢门。他们翻越铁门,破窗而出,冲入漫天雪地之中。在搏斗中,有敌人扑向于天放,双方撕扯中,其一只手指被咬断,鲜血染红了积雪,但他强忍剧痛,坚持撤离。 此次逃亡惊动全军,日军立即封锁北安周边铁路与乡村,悬赏缉拿。两人昼伏夜行,沿林间小路穿越层层封锁。途中数次与敌军搜索队擦肩而过,在无数次险境中求生。食物匮乏、伤势恶化、寒冷侵骨,每一步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抵达某村庄后,赵忠良遭到汉奸出卖,被日军杀害。此消息传来,于天放悲愤交加,但他深知必须继续前行。他藏匿于树林中,等待日军撤离。期间有两名敌兵靠近他藏身之处并试图射击,他果断转移,甚至遗失鞋子,只能赤脚奔逃。直至夜色掩护下,才脱离险境。 7月15日,他抵达一处屯子附近,但不敢贸然进入。饥饿难忍之际,他趁夜摸入村内,遭遇正在执行日方搜捕命令的地方自卫队。危急时刻,于天放坦露身份,请求庇护。面对他所展现的英勇事迹与伤势,自卫队成员以古老的仪式起誓不泄露其行踪。这个用迷信保密的行为,既体现了民间自发的抗敌意识,也折射出当时局势下普通人对英雄的敬畏与支持。 屯子居民为他提供了藏身之所与干粮。四日内,他得以初步恢复,包扎伤口,整理装备,并拟定后续路线。离开村庄后,他踏上向嫩江地区转移的旅程。他躲避搜索队,穿越沼泽、林带和岗哨,二十多天未曾安睡一夜。沿途中多次误入敌人封锁区,只能原地潜伏,等待夜晚再继续行进。 在讷河附近,于天放计划从讷谟尔河南大桥跨越嫩江,但发现敌军昼夜驻守,难以突围。此时,南岸一个屯子内一位善良老人提供了热饭、衣物,并引荐渔民帮助他摆脱水障。这段突围,不仅标志着地理上的脱困,也象征着精神意义上的重生。 为避开日军与伪军对通缉令的严密追查,于天放在进入城镇区域时乔装为劳工。他剪短发、换破衣,混入日军组织的苦力人群。在混迹期间,他搜集敌方动向,等待时机返回抗联队伍。 此时,苏联红军自北推进,日军调集开拓团准备顽抗。城市氛围紧张异常。然而,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街头巷尾低语中传播: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多年奔波于冰雪与枪火之间的于天放,终于在苦难中迎来胜利曙光。 战争结束后,于天放立即参与重建工作。他被任命为中长铁路护路军总监,组织保卫战略铁路安全,为东北解放与战后秩序稳定起到关键作用。随后历任龙江军区副司令员、省法院院长、黑龙江省副省长、黑龙江大学校长等要职,广泛参与法制建设与教育发展。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于天放关注边疆师资短缺与教学基础薄弱问题,亲自主持哈尔滨师范学院与黑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他重视德育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引导青年铭记历史,继承奋斗精神。 于天放的越狱逃亡,是中国抗战史中少见的真实个案。不同于大规模战役或正面冲突,这是一场与死亡赛跑的个人生存挑战,也是一段展现民族斗志与人民支持的长途跋涉。身受重伤、战友牺牲、敌人围捕,在这些压迫之下,于天放始终没有动摇初心。 于天放并未因战功而张扬,他将个人经历沉淀于集体事业之中。他从北平书生到枪林战将,从铁窗之囚到新政高官,其命运折射出一代人于国家危亡时刻的选择与担当。 于天放所经历的越狱事件,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传奇,更是国家记忆中不容抹去的英雄印记。越狱时咬断的手指、路途中无数次与死神擦肩、民间为他设坛立誓的壮举,都在提醒后人:民族的生存从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千千万万志士用血肉与信仰换来的。 参考资料 抗联英雄——于天放|文史天地|首页|黑龙江省政协网.黑龙江省政协网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烟火阑珊歌未央

烟火阑珊歌未央

烟火阑珊歌未央